方劑組成解釋
安胃和中湯中加入山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飲食積滯、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山楂能有效促進消化,幫助食物消化吸收,緩解胃部不適。
- 疏肝理氣:山楂還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胃脘疼痛、噯氣、反酸等症狀。在安胃和中湯中,山楂與其他藥物配合,起到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作用。
總之,山楂在安胃和中湯中發揮著消食化積、疏肝理氣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促進消化功能,達到和胃安中之效。
安胃和中湯中加入檳榔,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消積導滯:檳榔味辛性溫,能消食積、導滯氣,對於飲食停滯、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安胃和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而檳榔的消積導滯作用能幫助胃腸功能恢復,改善消化吸收。
- 行氣止痛:檳榔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安胃和中湯中也常加入其他行氣止痛藥物,如陳皮、香附等,檳榔的加入能夠加強行氣止痛的作用,緩解胃脘疼痛、腹脹等症狀。
安胃和中湯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消食止痛: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消食止痛,對於寒邪客胃、胃脘冷痛、食積不化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 行氣止痛、開胃健脾:草果亦具行氣止痛之功,能疏通氣機,緩解胃脘脹痛、腹痛等症狀。同時,草果還能開胃健脾,增進食慾,促進消化。
因此,在安胃和中湯中加入草果,可有效改善胃寒、食積、胃痛等症狀,達到溫中和胃、消食止痛之目的。
安胃和中湯中包含藿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芳香化濕,和胃止嘔: 藿香氣味芳香,能闢穢化濕,且入脾胃經,善於治療濕濁阻滯脾胃所致的嘔吐、腹痛、納呆等症狀。安胃和中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濕濁內阻所致的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而藿香的芳香化濕之效正好可以解除濕濁對脾胃的阻礙,達到和胃止嘔的效果。
- 解表散寒,闢穢止嘔: 藿香不僅化濕,還具有一定的解表散寒作用。對於一些因感受風寒,脾胃失和而導致的胃脘冷痛、嘔吐等症狀,藿香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安胃和中湯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 化濕止嘔:白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對於脾胃濕阻、痰濁上逆所致的嘔吐、噁心,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溫胃止痛:白荳蔻溫暖脾胃,可緩解寒邪犯胃引起的胃脘疼痛、腹痛等症。
因此,安胃和中湯中加入白荳蔻,可有效化解脾胃濕阻,溫暖胃氣,達到安胃和中的作用。
安胃和中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降逆止嘔: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降胃氣,止嘔吐。對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燥濕化痰:半夏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胃脘脹滿、納呆食少等症狀,也有明顯療效。
因此,安胃和中湯以半夏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降逆止嘔,燥濕化痰,以達到和胃止嘔、消食化積的療效。
安胃和中湯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原因如下:
- 降逆止嘔: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胃氣上逆,嘔吐不止者,天南星可有效抑制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效果。
- 化痰止咳:天南星能燥濕化痰,對於痰多咳嗽,痰液黏稠者,天南星可化解痰液,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安胃和中湯的組成考量了天南星的降逆止嘔和化痰止咳功效,針對胃氣上逆、嘔吐、痰多咳嗽等症狀,起到綜合治療的作用。
安胃和中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降逆止嘔: 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對於胃氣上逆、脾胃不和導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厚朴能有效抑制胃氣上逆,起到安胃止嘔的作用。
- 行氣消脹: 厚朴能行氣消積,對於胃脘脹滿、食積不消等症狀,厚朴能促進氣機流通,消解積滯,有助於改善胃腸功能。
因此,安胃和中湯中加入厚朴,既能降逆止嘔,又能行氣消脹,有助於治療胃脘不適、嘔吐腹脹等症狀,達到安胃和中的功效。
安胃和中湯中加入紫蘇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和胃止嘔: 紫蘇梗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導致的胃脘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紫蘇梗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散寒止痛,助脾溫中: 紫蘇梗亦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痛、腹痛。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溫中散寒,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安胃和中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飲食過度,胃納壅滯」,因胃氣受寒邪所遏,致腐熟無權,運化失利,逆而為嘔。其核心病機為「食滯夾寒」,症見脘腹脹滿、噯腐嘔吐、舌苔厚膩或白滑。蓋飲食積滯,阻塞中焦,復感寒邪,寒性收引,更礙胃氣通降,故需消食化滯與溫中散寒並舉,使宿食得消、寒邪得散,胃氣自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消食導滯為君
- 山楂:酸甘入脾胃,專消肉食油腻之積。
- 檳榔:破氣攻下,導滯除滿,推蕩穀食之壅塞。
- 草果:辛烈溫燥,既能消宿食,尤擅化寒濕痰阻。
理氣化痰為臣
- 厚朴:苦溫下氣,燥濕寬中,解脘腹痞滿。
- 半夏、南星(薑礬制):化痰降逆,和胃止嘔,制後減其毒性,增溫化寒痰之效。
- 白豆蔻:芳香醒脾,行氣化濕,開胃止嘔。
散寒醒胃為佐使
- 藿香、蘇梗:辛溫芳香,外散表寒,內醒脾濕,助脾胃升清降濁。
- 生薑(10片):溫中止嘔要藥,既能解散外寒,又可和胃降逆,兼制半夏、南星之毒。
全方功效推理
此方以消食為本,輔以溫化寒濕、降氣止嘔,形成「消、溫、降」三法並行之局。
- 消積:山楂、檳榔、草果直攻食滯,破除有形之實邪。
- 溫中:生薑、草果、厚朴辛溫散寒,恢復中焦蒸化之能。
- 降逆:半夏、南星、蘇梗協調氣機,使胃氣下行而嘔自止。
配伍特點
- 消導藥配伍辛溫之品,針對「寒滯交阻」之病理特徵。
- 芳香化濕(藿香、白豆蔻)與苦溫燥濕(厚朴)並用,增強祛濕之力,契合濕濁中阻之病機。
- 生薑用量獨重,既為藥引,亦彰顯「溫胃止嘔」之立方主旨。
此方展現古代醫家「因勢利導」之思維,非純恃攻伐,而是藉由調暢氣機、溫運中陽,使積滯自然消散,胃腑復其和降之常。
傳統服藥法
山楂1錢5分,檳榔1錢5分,草果1錢5分,藿香1錢5分,白豆蔻1錢5分,半夏(薑礬制)1錢,南星(泡過)1錢,厚朴1錢,蘇梗1錢。
加生薑10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燥濕化痰作用,陰虛內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安胃和中湯,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山楂1錢5分,檳榔1錢5分,草果1錢5分,藿香1錢5分,白豆蔻1錢5分,半夏(薑礬制)1錢,南星(泡過)1錢,厚朴1錢,蘇梗1錢。 主治:飲食過多,一時不能g化,胃窄不能容,又挾寒邪於內,而致嘔吐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