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腸丸
WEN CH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熱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1%
心經 14%
肝經 14%
脾經 14%
肺經 7%
心包經 7%
胃經 7%
大腸經 2%
膀胱經 0%
腎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包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2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補骨脂(炒)1兩,肉蓯蓉(酒浸,去皺皮,焙)1兩半,狗脊(銼)3分,獨活(去蘆頭)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巴戟天(去心)1兩,鹿茸(酒炙,去毛)1兩,五味子3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鹽湯或酒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補骨脂、肉蓯蓉、狗脊、獨活、附子、巴戟天、鹿茸、五味子等均具有溫補脾腎、溫腸止瀉的功效。其中,補骨脂、肉蓯蓉、狗脊、獨活、附子溫補脾腎;巴戟天、鹿茸溫補腎陽;五味子收斂固澀。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脾腎,溫腸止瀉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溫腸丸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腸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黃連(去須)半兩,乾薑(炮)半兩,肉豆蔻(面裹煨香)半兩,赤石脂半兩,龍骨半兩,吳茱萸(湯洗微炒)半兩,訶子(煨,去核)1兩半。 主治:腸胃受濕,泄瀉頻并,米谷不化,腹脹腸鳴,臍腹築痛,腸滑洞下。
溫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補骨脂(炒)1兩,肉蓯蓉(酒浸,去皺皮,焙)1兩半,狗脊(銼)3分,獨活(去蘆頭)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巴戟天(去心)1兩,鹿茸(酒炙,去毛)1兩,五味子3分。 主治:小腸虛寒下痢,便泄膿血,腸滑懊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