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醒脾升陷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升陽: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之功效。脾胃虛弱,氣陷下垂,可導致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黃耆能補脾胃之氣,升舉陽氣,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改善消化吸收,從而達到醒脾升陷之效。
- 固表止汗:黃耆還有固表止汗的作用。脾胃虛弱,陽氣不足,容易導致氣虛外泄,出現汗出、自汗等症狀。黃耆能補氣固表,收斂汗液,防止氣虛外泄,進一步提升醒脾升陷湯的療效。
醒脾升陷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健脾益氣,升舉中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虛,中氣下陷,可導致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白朮能健脾益氣,升舉中氣,改善脾胃功能,提升中氣,緩解上述症狀。
- 固本培元,止瀉止汗: 白朮還具有固本培元,止瀉止汗之功效。脾虛易導致氣虛,而氣虛則易出現泄瀉、自汗等症狀。白朮能固本培元,補益脾氣,提升脾胃的運化能力,從而止瀉止汗。
因此,白朮在醒脾升陷湯中起到健脾益氣、升舉中氣,固本培元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提升中氣,緩解相關症狀。
醒脾升陷湯中加入桑寄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脾腎,升陷止瀉:桑寄生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益氣血的功效。脾腎虛弱,氣血不足,則易導致脾胃升降失調,出現脾虛下陷、泄瀉等症。桑寄生補益脾腎,固澀止瀉,有助於升舉脾胃,改善脾虛下陷的狀況。
- 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醒脾升陷湯中常用黨參、白朮、茯苓等補氣健脾之品,配合桑寄生,可加強補益脾腎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協調。同時,桑寄生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改善脾胃升降失調,達到升陷止瀉的目的。
醒脾升陷湯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肝腎,固精氣: 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固精氣之效。方中脾胃虛弱,常伴隨氣虛下陷,導致精氣不固,而續斷可補益肝腎之精氣,使精氣充盈,有助於固澀脾胃,升提中氣,防止氣陷。
- 止瀉固脫: 續斷亦有止瀉固脫之效。脾胃虛弱,常伴隨脾氣不固,導致泄瀉、脫肛等症狀。續斷可固澀脾胃,止瀉止脫,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止瀉效果,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各種症狀。
醒脾升陷湯中包含山茱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脾腎,升陷止瀉: 山茱萸性溫,味酸,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止瀉的功效。脾腎虛弱,中氣下陷是導致脾胃不和,腹瀉的主要原因,而山茱萸能補益脾腎,固澀止瀉,使脾胃升提,達到止瀉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藥效: 醒脾升陷湯中含有茯苓、白朮、蒼朮等健脾燥濕藥材,山茱萸的酸味可以收斂脾胃,配合其他藥材,增強健脾燥濕、升提中氣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止瀉效果。
醒脾升陷湯中加入龍骨,主要原因有二:
一、固本培元,止瀉固陷: 龍骨性味甘鹹寒,入心、腎經,具有鎮靜安神、收斂固澀之效。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升降失調所致的脾虛下陷、食慾不振、便溏泄瀉等症狀,龍骨能起到固本培元、止瀉固陷的作用,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提升機體抵抗力。
二、鎮心安神,緩解腹痛: 醒脾升陷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氣虛、飲食不節所致的腹痛、腹瀉。龍骨能鎮心安神,緩解因脾胃氣虛、氣機不暢引起的腹痛,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止痛止瀉的功效。
醒脾升陷湯中加入牡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平胃止嘔: 牡蠣味甘鹹寒,入肝、胃經,具有平胃止嘔、化痰降逆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嘔吐不止的症狀,牡蠣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鎮心安神: 牡蠣性寒,能清熱除煩,鎮心安神。對於心煩不寐、神志不安等症狀,牡蠣能起到一定的安神作用,使患者更容易入睡,改善睡眠質量。
醒脾升陷湯中加入萆薢,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
萆薢性平味甘,入脾、膀胱經,能利水滲濕,並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醒脾升陷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瀉等症狀。萆薢的加入,一方面可促進水濕代謝,減少脾胃負擔;另一方面可健脾和胃,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改善症狀。
醒脾升陷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降低藥物副作用的作用。醒脾升陷湯中包含多味藥材,甘草可使各藥材的藥性相協調,發揮更好的療效,避免藥物間產生不良反應。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胃止嘔、緩解腹痛、解毒抗炎等作用,可增強醒脾升陷湯健脾益氣、升清降濁、止瀉止嘔的功效,進一步提升其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醒脾升陷湯主治功效分析
醒脾升陷湯出自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主治脾氣虛極下陷,小便不禁。其治療原理,根據張氏的闡述,主要在於升補脾肝之氣,固澀小腸,從而止住小便失禁。
方中藥物組成及作用機理分析如下:
黃耆、白朮、甘草:此三藥合用,為脾胃氣虛之基礎方劑,具有升補脾氣的作用。黃耆補氣固表,益衛固表之力能提升全身之氣,防止下陷;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和胃,能加強脾的運化功能;甘草調和諸藥,並能益氣緩急,協同黃耆白朮共同提升脾氣。張錫純更指出黃耆能升補肝氣,因其性溫而升,與肝氣條達之特性相符,故能治療肝氣虛弱,此為其獨到的見解。
桑寄生、續斷:此二藥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與黃耆共同升補肝氣。張錫純特別強調桑寄生「寄生樹上,最善吸空中之氣」,能補益胸中大氣,防止氣之陷下。此觀點與其強調整體氣機運行的理論相符。
山茱萸、龍骨、牡蠣:此三藥合用,具有斂陰固澀的作用。山茱萸養肝益脾,固精止帶;龍骨、牡蠣平肝潛陽,鎮靜安神,並能固澀腎氣,收斂津液。它們共同作用,能固澀小腸,防止津液下泄,從而止住小便不禁。
萆薢:此藥為方中關鍵。傳統認為萆薢利尿通淋,但張錫純卻指出其為固澀下焦之要藥,能治療小便失禁(失溺)。他認為世醫多誤解萆薢,將其單純視為利尿藥,實則其味淡性溫,能溫補下焦氣化,固澀精氣,治療小便頻數,甚至小兒夜尿等。他以自身臨牀經驗佐證,證明萆薢在醒脾升陷湯中,能有效治療小便不禁。
總而言之,醒脾升陷湯並非單純依靠補益脾氣來治療小便失禁,而是從整體氣機的角度出發,通過升補脾肝之氣,並配合固澀下焦之藥物,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張錫純的論述,展現出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臨牀經驗,其對藥物功效的理解,也超越了傳統的範疇,為後世提供了新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生箭耆4錢,白朮4錢,桑寄生3錢,川續斷3錢,萸肉(去淨核)4錢,龍骨(煅搗)4錢,牡蠣(煅,搗)4錢,川萆薢2錢,甘草(蜜炙)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脾虛濕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醒脾升陷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生箭耆4錢,白朮4錢,桑寄生3錢,川續斷3錢,萸肉(去淨核)4錢,龍骨(煅搗)4錢,牡蠣(煅,搗)4錢,川萆薢2錢,甘草(蜜炙)2錢。 主治:脾氣虛極下陷,小便不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