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和中飲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和中飲主要針對脾胃濕熱、心煩口渴、胸悶腹脹等症狀,茯苓可健脾利濕,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緩解濕熱之邪,達到和胃止嘔、清熱解暑的效果。
- 滲濕利水: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因濕邪阻滯所致的胸悶、腹脹等不適。和中飲中加入茯苓,能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效果。
和中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和中飲以健脾和胃為主,而陳皮能理氣降逆,促進脾胃氣機運行,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 降逆止嘔: 陳皮具有降氣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和中飲中常加入於治療脾胃不和、食積停滯導致的嘔吐,以其降逆止嘔之效,配合其他藥物,起到協同作用。
和中飲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和中飲主要用於治療濕痰阻滯,脾胃不和,症狀如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半夏可有效化解濕痰,緩解脾胃不適。
二、 降逆止嘔: 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抑制胃氣上逆,減少嘔吐。和中飲中常與生薑、陳皮等配伍,共同起到和胃降逆的效果,更有效地緩解嘔吐症狀。
和中飲中包含厚朴,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降逆止嘔: 厚朴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痞、降逆止嘔的功效。和中飲主要用於治療胃腸氣滯、嘔吐、噁心等症,厚朴可通過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緩解胃腸道不適,從而達到和胃止嘔的效果。
- 健脾燥濕: 厚朴兼具健脾燥濕之效。和中飲中往往也含有其他健脾燥濕的藥物,如茯苓、白朮等,與厚朴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消除溼邪,達到和胃健脾的目的。
和中飲中包含山楂,主要原因有二:
-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和中飲主要用於治療飲食積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山楂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食物消化,緩解胃腸積滯,達到和中開胃的效果。
- 活血化瘀:山楂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消散。和中飲中,山楂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改善氣血運行,緩解胃痛、腹痛等症狀。
和中飲中包含白扁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和胃: 白扁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增進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症狀。和中飲主要針對脾胃虛弱導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白扁豆的健脾和胃作用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消暑解毒: 白扁豆亦有消暑解毒之效,可清熱解暑、利濕消腫,對於暑濕所致的腹瀉、嘔吐、口渴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和中飲中加入白扁豆,可加強其清熱解毒、利濕消暑的功效,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和中飲方劑中含有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諸藥: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和中飲中多味藥材,性味各異,甘草可以協調各味藥材,使藥效相輔相成,避免藥物相互拮抗,提升藥效。
- 益氣健脾:甘草除了調和藥性,還具有益氣健脾、緩解脾胃虛弱等功效。和中飲主要針對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症狀,甘草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狀。
和中飲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健脾: 砂仁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脹、健脾開胃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脾胃氣滯,促進消化吸收,對於和中飲中治療脾胃氣滯、食少腹脹等症狀具有輔助作用。
- 溫胃止嘔: 砂仁還具有溫胃止嘔的效果,可以緩解因脾胃虛寒、氣機阻滯引起的嘔吐。對於和中飲中治療胃寒嘔吐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和中飲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用於妊娠惡阻,飲食停滯,胸膈脹悶。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導致氣滯、濕阻或食積,進而引發噁心嘔吐、脘腹脹滿等症狀。
- 妊娠惡阻:孕婦氣血聚於沖任以養胎,易致肝胃之氣上逆,引發嘔惡、不思飲食。此方通過健脾和胃、調暢氣機以緩解逆氣。
- 飲食停滯:脾胃虛弱或過食生冷,使運化無力,宿食停滯,症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方中以白朮、陳皮等藥健脾行氣消滯。
- 胸膈脹悶:氣機壅塞或濕濁中阻,導致胸膈痞滿。白芍、茯苓等可疏肝滲濕,助氣機升降復常。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健脾益氣,調和中焦
- 白朮、茯苓:健脾燥濕,助運化水穀精微,為方中主要補益成分。
- 陳倉米、甘草:補益脾胃之氣,緩和藥性,尤適久病脾虛或妊娠中焦虛弱。
行氣消滯,疏泄肝鬱
- 陳皮:理氣健脾,化濕和中,助脾胃升降。
- 白芍:柔肝緩急,防止土虛木乘(肝氣乘脾),協調肝脾關係。
收斂固澀,止滑脫
- 粟殼(醋炙)、烏梅:酸收之性,可固腸止瀉,適用於脾虛久瀉或胃氣上逆之滑脫。然須注意粟殼具麻醉之性,古用醋炙減其毒性。
溫中止嘔,化濕醒脾
- 草果仁:辛溫燥濕,破除中焦濕濁,適用於寒濕困脾之嘔惡。
- 生薑、大棗:調和營衛,溫中止嘔,輔助脾胃功能。
甘緩調味,輔助藥效
- 砂糖:甘緩和中,改善藥味,亦能補益中氣。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補中健脾為本,兼顧行氣化濕、收斂固澀,標本兼治。其配伍特點在於:
- 補而不滯(白朮配陳皮)、收而不斂邪(烏梅配草果),適於虛實夾雜之證。
- 重用甘淡平和之品(如茯苓、陳倉米),符合妊娠用藥「勿傷胎元」之原則。
然需注意,方中粟殼為麻醉性藥物,現代臨床應慎用;若遇「發熱、噤口不食」等熱證或邪實閉阻之候,則非此方所宜,恐戀邪礙胃。
傳統服藥法
陳皮1錢,白朮1錢,茯苓1錢,白芍藥1錢,草果仁7分,甘草3分,陳倉米2錢,砂糖3錢,粟殼(醋炙)1錢5分,烏梅1個。
補中健脾,止滑脫。
上細切,作一服。
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發熱,噤口不食者不可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和中消食、降逆止嘔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妊娠惡阻、飲食停滯、胸膈脹悶等症。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和中飲, 出處:《葉氏女科》卷二。 組成:茯苓1錢半,陳皮1錢半,半夏(湯泡,炒黃)1錢半,厚朴(薑制)1錢半,山楂肉1錢,白扁豆(炒)1錢,甘草5分,砂仁7分。 主治:妊娠惡阻,飲食停滯,胸膈脹悶。
和中飲, 出處:《醫學正傳》卷三。 組成:陳皮1錢,白朮1錢,茯苓1錢,白芍藥1錢,草果仁7分,甘草3分,陳倉米2錢,砂糖3錢,粟殼(醋炙)1錢5分,烏梅1個。 主治:補中健脾,止滑脫。主治:痢疾不分赤白久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