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陳四七湯中包含茯苓,其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二陳四七湯主治痰濕阻肺、咳嗽氣喘,茯苓可健脾化濕,促進脾胃運化,減少痰濕生成,有助於緩解咳嗽氣喘症狀。
- 寧心安神:茯苓亦有寧心安神作用,可緩解痰濕阻滯心肺所致的胸悶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使患者心神安寧,有助於改善整體病情。
二陳四七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二陳四七湯以燥濕化痰為主要功效,而陳皮可助健脾胃,使脾胃運化正常,進而更好地化痰止咳。
- 降逆止嘔: 陳皮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因痰濕阻滯胃氣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二陳四七湯常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而陳皮的降逆止嘔作用,可使藥效更全面。
二陳四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方中陳皮、半夏辛燥,茯苓、白朮燥濕,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經,可緩和藥性,避免燥性傷脾,保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療效。
2. 補益中氣:甘草為補氣藥,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此外,甘草還能調和氣血,緩解藥物毒性,增強整體療效。
二陳四七湯中加入紫蘇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咳: 紫蘇梗性辛溫,具有行氣解鬱、止咳化痰之效。二陳湯本身以理氣化痰為主,加入紫蘇梗可增強其行氣止咳的作用,更有效地化解痰濁,緩解咳嗽症狀。
- 宣肺散寒: 紫蘇梗還具有宣肺散寒的作用,對於風寒咳嗽、痰多而清稀者有較佳療效。二陳湯常用於痰溼咳嗽,加入紫蘇梗可增強其宣肺散寒作用,更全面地治療咳嗽症狀。
二陳四七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有二:
- 燥濕化痰: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之效。二陳四七湯主治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厚朴能有效化解痰濕,使氣機通暢,緩解胸悶氣喘等症狀。
- 降氣平喘:厚朴能降氣平喘,對於痰濕阻滯肺氣,導致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二陳四七湯中厚朴與陳皮、半夏等藥物配合,共同發揮降氣平喘的作用。
二陳四七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二陳四七湯主治痰多咳嗽,胸悶氣短,而半夏能有效去除痰濕,使痰液易於咳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 降逆止嘔: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二陳四七湯中常配合陳皮、茯苓等藥材,共同起到理氣降逆的作用,而半夏的加入則可進一步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陳四七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氣結痰凝」所致之胸腹脹痛,其核心病機為痰濕阻滯氣機,屬「痰氣互結」之證。古籍所述症狀特點如下:
痛症特徵:
- 痛位在胸腹,可牽引心背,反映痰氣走竄三焦。
- 「失氣(排氣)則痛減」:氣機得疏解,痰阻暫通。
- 「服破氣藥稍減,補氣藥反劇」:證屬實邪(痰氣壅滯),破氣藥可暫開鬱結,但未能化痰治本;補氣則助痰濕,加重氣滯。
- 脈沉主病在裏,痰濕壓抑氣機。
痰氣互結病機:
- 痰濕黏膩,阻礙氣機升降,故胸腹脹滿疼痛;痰隨氣逆,上擾則牽涉心背。
- 此證需「化痰」與「行氣」並施,單用破氣或補氣皆非對證。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
- 二陳湯基底(半夏、茯苓、陳皮、甘草):
半夏燥濕化痰,茯苓滲濕健脾,陳皮理氣化痰,甘草和中,共奏化痰濕、調氣機之功。 - 加味行氣藥(厚朴、蘇梗):
- 厚朴苦辛溫,行氣除滿,尤擅消腹脹,與半夏配為「半夏厚朴湯」核心,專治痰氣交阻。
- 蘇梗寬胸利膈,宣通上中二焦氣滯,助痰濕消散。
- 二陳湯基底(半夏、茯苓、陳皮、甘草):
組方邏輯:
- 痰氣並治:以二陳湯化解痰濕根源,厚朴、蘇梗疏導氣機,標本兼顧。痰消則氣自順,氣行則痰易化。
- 三焦兼顧:
- 上焦(胸悶):蘇梗宣散。
- 中焦(腹脹):厚朴、陳皮理氣。
- 下焦(濕滯):茯苓滲利。
- 藥性協同:辛溫(半夏、厚朴)化痰行氣,甘淡(茯苓、甘草)健脾制濕,避免破氣過耗之弊。
三、總結
此方從「痰濕致氣滯」立論,以化痰為本、行氣為輔,針對痰氣交阻之痛證設計,體現「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的中醫辨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茯苓、陳皮、甘草、蘇梗、厚朴、制半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胃痛等症狀。因此,在使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師,並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陳四七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茯苓、陳皮、甘草、蘇梗、厚朴、制半夏。 主治:氣結痰凝腹痛,胸腹脹滿,痛應心背,失氣則痛減,氣閉則痛甚,服破氣之藥稍減,服補氣之藥癒痛,脈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