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積丸
PO J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6.4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破積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作用。破積丸常用於治療積滯、癥瘕等症,而木香能疏肝理氣,消除腹部脹痛,有助於破積消癥,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狀。
- 健脾助運: 木香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食化積。破積丸中的其他藥物,如檳榔、枳殼等,也具有消積導滯的作用,木香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消積散結的目的。
破積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行滯: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化痰、消積的功效。破積丸旨在消散積聚於腸胃的痰飲、食積,而橘皮的理氣作用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進一步達到消積的目的。
- 和胃降逆:橘皮還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脾胃氣滯、痰飲阻滯所致的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橘皮的加入可以更好地協同破積丸其他藥物的功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破積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助藥力: 肉桂性溫,味辛甘,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溫通經絡,促進藥物深入病竈,更有效地消積化瘀。
- 溫補脾腎,固本培元: 肉桂入脾、腎經,能溫補脾腎之陽,增強人體正氣,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減少積滯的形成,達到固本培元的功效。
總而言之,肉桂在破積丸方劑中起到溫陽散寒、活血通絡、溫補脾腎等作用,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消積化瘀,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破積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破積丸多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癥結,吳茱萸可溫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降逆止嘔: 吳茱萸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寒邪上逆所致的嘔吐,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破積丸的組成中多含有消食化積的藥材,吳茱萸可緩解服藥後可能出現的胃寒不適。
總之,吳茱萸在破積丸中起着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破積丸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破積消癥之效。巴豆味辛、性熱,歸脾、胃經,具有破積消癥、攻毒殺蟲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癥瘕積聚、痰飲積聚、食積不消等病症。
巴豆性峻,破力強,能攻破堅積,故常用於治療頑固性積聚,如癥瘕積聚、痰飲積聚等。但巴豆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不可單獨服用,需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並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破積丸主治「小兒哺露,疳氣腹滿,發熱」,此證屬中醫「疳積」範疇,為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蟲積等因素,導致氣滯、食積、鬱熱內結的病理表現。
- 哺露:指小兒營養不良,形瘦如柴,猶如「晝露夜哺」般無法吸收養分。
- 疳氣腹滿:因脾胃運化失常,積滯內停,氣機壅塞而致腹脹滿悶。
- 發熱:積滯化熱或陰虛內熱所致。
此方以「破積」為名,推測其作用在於攻逐積滯、清瀉裡熱,兼顧調理氣機,為攻邪為主的方劑。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 大黃(一斤,君藥):苦寒沉降,瀉下攻積,清熱瀉火,主導「破積」之力,針對腹滿、熱結。
- 牡蠣(三兩,臣藥):咸寒軟堅散結,助大黃化解有形積滯,兼可潛陽,防熱擾心神。
- 凝水石(寒水石,一兩):辛咸寒,清熱瀉火,利竅消腫,針對鬱熱與實邪。
- 石膏(一兩):辛甘大寒,清透陽明實熱,尤其善退高熱。
- 石鐘乳(一兩):甘溫,傳統用於益氣補虛、通絡下乳,此處可能反佐大黃之峻烈,防攻伐傷正。
- 理石(一兩,即滑石或硬石膏):清熱利濕,通導積滯從小便出。
2. 配伍邏輯
- 攻下與清熱並行:大黃瀉下通腑為主,石膏、寒水石清熱為輔,共解「腹滿發熱」之標。
- 軟堅與消积協同:牡蠣助大黃散結,針對「疳氣」日久成積之病機。
- 攻補兼施:石鐘乳甘溫,略制諸藥寒涼,防傷小兒稚陽之體(然其比例輕,仍以攻邪為主)。
- 多途徑排邪:大黃從大便瀉熱,滑石從小便利濕,石膏從氣分透熱,形成「上下分消」之勢。
3.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通瀉」為核心,通過:
- 瀉實熱:大黃、石膏、寒水石清瀉陽明腑實與氣分熱。
- 破積滯:大黃合牡蠣,一瀉一軟,化解腹中結聚。
- 防傷正:石鐘乳甘溫稍佐,蜂蜜為丸緩和藥性,契合小兒「易虛易實」體質。
4. 現代應用聯想(推測)
雖原治小兒疳積,然其組方思路可延伸於成人實熱積滯證,如:
- 胃腸實熱型便秘。
- 痰熱互結之癥瘕(如部分慢性胃炎、幽門梗阻)。
- 濕熱蘊結發熱(需辨證加減)。
三、總結
破積丸為「瀉實為主,清熱為輔」之劑,針對疳積化熱、腑氣不通的病機,體現中醫「通因通用」之法。其組方側重「瀉下—清熱—軟堅」的協同,並以蜜丸緩攻,展現古人對小兒用藥的謹慎權衡。
傳統服藥法
大黃1斤,牡蠣3兩,凝水石1兩,石膏1兩,石鐘乳1兩,理石1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先食服,酒、飲任下,日3次。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破積丸, 出處:《外台》卷十二引《範汪方》。 組成:大黃1斤,牡蠣3兩,凝水石1兩,石膏1兩,石鍾乳1兩,理石1兩。 主治:積聚堅癥。
破積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木香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桂(去粗皮)1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3兩,硇炒(醋熬成霜,研末)1錢匕,巴豆霜半錢匕。 主治:化腸胃食滯。主治:小兒哺露,疳氣腹滿,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