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橘皮枳實湯中包含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積: 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之效。其能通暢脾胃氣機,消解積滯,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配合橘皮: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解鬱、化痰止咳、降逆止嘔之效。與枳實配伍,一寒一溫,相輔相成,能更好地疏肝理氣、消食導滯,提升療效。
橘皮枳實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為了緩解藥性。
橘皮、枳實皆屬辛溫之品,性偏燥烈,易耗傷津液。而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
加入麥門冬,可以起到滋陰潤燥、緩解藥性燥烈的作用,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更能協調藥性,提高藥效。同時,麥門冬還可以增強橘皮枳實湯的降逆止嘔功效。
橘皮枳實湯中包含橘皮,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消脹: 橘皮性辛溫,味苦,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脹、理氣止痛的功效。方中以橘皮配伍枳實,共同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以緩解因氣滯引起的腹脹、疼痛等症狀。
- 燥濕化痰: 橘皮同時兼具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以針對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咳嗽等症狀。
總而言之,橘皮在橘皮枳實湯中起到行氣消脹、燥濕化痰的重要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橘皮枳實湯主治功效分析
橘皮枳實湯,綜觀古籍記載,其主治病證雖有差異,然其核心功效皆圍繞著理氣和胃、消食導滯展開,並在不同病機下體現出不同的治療側重點。
《本草圖經》 中,蘇頌記載了張仲景使用枳實治療心下堅硬如盤的病證,以及胸痹心痛之症,運用了枳實術湯、枳實薤白桂湯等方劑。這些方劑雖與橘皮枳實湯組成有所不同,但皆體現了枳實「破氣消積」的功效。其中提到“又有橘皮枳實湯,桂生薑枳實湯,皆主胸痹心痛”,則提示了橘皮枳實湯具治療胸痹心痛的可能性。
《聖濟總錄》 中,明確記載了橘皮枳實湯的組成與用法,由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和枳實(麩炒一兩半)組成,並加生薑同煎,主治「胸中愊愊如滿,噎塞唾沫」,表明其具有開胸散結、理氣降逆的作用。另外,《聖濟總錄》中還列出茯苓湯、半夏丸等方劑,皆針對胸中氣塞、噎塞壅悶等病證,可以側面反映橘皮枳實湯在治療此類病症時的功效。
《傷寒總病論》 記載,橘皮枳實湯用於治療「妊娠傷寒四五日以上,心腹脹,渴不止,腰痛重」,此處組成為枳實、麥門冬、陳橘皮,並加入生薑同煎。此方證的描述體現了妊娠期間,因傷寒而導致的氣滯腹脹、陰液受損、腰痛等症狀。此處加入麥門冬,可推測其作用為滋陰生津,以緩解熱病傷陰所致的渴不止。由此可見,橘皮枳實湯在妊娠期間,不僅僅是理氣導滯,還兼顧了養陰生津。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中,丹波元簡引用《千金方》、《外臺祕要》等古籍,再次提及橘皮枳實生薑湯的應用。此方主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與《聖濟總錄》的描述相近,更強調其針對胸痹的治療效果。而程氏則認為,本方辛溫,能下氣,為治療胸痹之緩者的君一臣二之小方。
《外臺祕要》 則直接引用仲景《傷寒論》,強調橘皮枳實湯主治胸痹之病,亦即胸中愊愊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等症狀。
綜合分析:
橘皮枳實湯之治療原理,主要立足於理氣和胃,消食導滯。
- 橘皮,其性味辛溫,功善理氣和胃,燥濕化痰,能疏散胸膈之氣機,解除胸中痞悶不舒之感,其芳香之氣,能振奮脾胃之陽氣。
- 枳實,苦辛微寒,其性沉降,功擅破氣消積,導滯除痞,能將滯塞於胸膈的氣機向下導引,消除積滯。
- 麥門冬, 此處應用,當為針對妊娠期傷寒後,易於出現的陰液耗傷,以潤肺養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熱。
- 生薑,辛溫,溫胃散寒,能助氣機升發。
四藥合用,共奏理氣和胃、消食導滯之功,針對胸中氣機鬱滯所致的胸悶、痞滿、噎塞等症狀。其治療重點在於疏通氣機,推動氣血運行,使積滯得散,氣機得暢,病症自解。在妊娠傷寒證中,則兼顧到養陰生津,使邪退而正氣不受損。
總體而言,橘皮枳實湯具有疏理氣機、導滯散滿的功效,可廣泛應用於胸膈氣機不暢所導致的相關病證,如胸痹、心痛、痞滿、噎塞等,且在妊娠期亦可使用,但須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橘皮(去白,炒)半兩,枳實(去瓤,麩炒)半兩,人參7錢(去蘆),半夏1兩(湯泡7次,焙),吳茱萸2兩(湯泡7次,炒)。
上(口父)咀。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加生薑十片,大棗二個,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在服用本方前,最好先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橘皮枳實湯,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六。 組成:枳實3分,麥門冬3分,陳橘皮1兩。 主治:妊娠傷寒,4-5日以上,心腹脹,渴不止,腰痛重。
橘皮枳實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橘皮(去白,炒)半兩,枳實(去瓤,麸炒)半兩,人參7錢(去蘆),半夏1兩(湯泡7次,焙),吳茱萸2兩(湯泡7次,炒)。 主治:寒痰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