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橘皮枳朮丸方中含有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理氣消脹: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理氣消脹、化痰止咳的功效。方中加入橘皮,可用於緩解胃腸氣滯、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 行氣導滯:橘皮能疏通氣機,促進胃腸蠕動,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與枳實、白朮等藥材配合,協同作用,增強理氣消脹的效果。
橘皮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方劑的理氣消脹作用,還能改善胃腸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橘皮枳朮丸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脹: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脹、化痰止咳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胸膈滿悶、脘腹脹痛等症狀。橘皮、枳實、白朮三者合用,可共同發揮行氣消脹的作用,使氣機通暢,改善消化功能。
- 降逆止嘔: 枳實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配合橘皮、白朮等理氣健脾之藥,可有效改善脾胃功能,緩解嘔吐症狀。
因此,橘皮枳朮丸中加入枳實,不僅能行氣消脹,還能降逆止嘔,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橘皮枳朮丸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橘皮枳朮丸旨在疏肝理氣、消食導滯,而脾胃氣虛則易導致食積停滯,白朮加入可健脾和胃,助消化吸收,增強藥效。
2. 補氣固本: 橘皮枳朮丸的主要功能是疏肝理氣、消食導滯,但脾虛氣弱,則易導致氣機不暢,影響藥效發揮。白朮具有補氣固本的作用,可以補脾益氣,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主治功效
橘皮枳朮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主治功效
橘皮枳朮丸,出自《脾胃論》,是一個經典的中藥方劑,主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即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食積、痞滿等症狀。
組成
- 橘皮:理氣化痰,和胃止噯
- 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結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治療原理分析
本方以白朮為君藥,大補脾胃之元氣,使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枳實為臣藥,破氣消積,行氣除痞,消除因脾虛運化無力所致的食積、痞滿;橘皮為佐藥,理氣和胃,燥濕化痰,協助枳實行氣消積,並能防止枳實破氣耗傷正氣。三藥合用,一補一消,標本兼顧,既能補益脾胃,又能消除食積,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達到消食化積、健脾和胃的功效。
各家論述中,除主方外還根據不同兼證進行加減應用:
補虛為主,兼顧消導:
- 《衛生寶鑒》與《仁齋直指方論》皆強調此方適用於「老幼元氣虛弱」,提示其補虛的特性。
- 《內外傷辨惑論》中提到「此藥久久益胃氣,令人不復致傷也」,亦說明其補益作用。
- 《脾胃論》指出「夫內傷用藥之大法,所貴服之強人胃氣,令胃氣益厚,雖猛食、多食、重食而不傷」,更強調了補益脾胃在內傷病治療中的重要性。
- 《醫經溯洄集》與《雜病廣要》引用「亦有物滯氣傷,必補益消導兼行者」,闡明瞭本方補消結合的靈活應用原則。
針對不同兼證,靈活加減:
- 痰濕:《醫方集解》中提到加半夏的「半夏枳朮丸」治「脾濕停痰,及傷冷食」,加陳皮、半夏的「橘半枳朮丸」治「健脾消痞化痰」。《仁齋直指方論》中提到「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丹溪治法心要》提到「痞挾痰成窠囊,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之類」。這些都說明瞭痰濕與痞滿的密切關係,以及在應用橘皮枳朮丸時需根據痰濕情況進行加減。
- 氣滯:《仁齋直指方論》中提到「大便祕燥,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當歸;心下痞、腹脹,加五味子、砂仁、芍藥;嘔逆者,加黃連、生薑、陳皮。冬月加黃連、丁香、藿香。」這些加減方劑都針對了不同的氣滯症狀,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 寒熱:《脾胃論》中提到根據季節氣候的不同,可以加減乾薑、中桂、附子、黃連、丁香、藿香等藥物,以適應寒熱的變化。
- 疼痛:《石山醫案》與《古今醫案按》都提到使用橘皮枳朮丸加黃連、當歸治療脅痛,說明本方可以根據疼痛的性質和部位進行加減。
強調脾胃在整體健康中的重要性:
- 《針灸大成》中提到「萬物從土而歸出,補腎又不若補脾」,強調了脾胃在人體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 《雜病治例》將傷食分為有餘和不足,並提出「傷力者,多不足」,提示在治療傷食時,要重視脾胃的虛損。
- 《醫學綱目》中詳細列出了中氣不足隨時加減用藥法,再次強調了脾胃在人體氣機升降中的樞紐作用。
總結
橘皮枳朮丸是一個以健脾益氣、消食導滯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其治療原理在於補消結合,既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又能消除食積、痞滿等症狀。臨牀應用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靈活加減,以達到最佳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燥濕、行氣、破氣、消積的功效,適合脾胃虛弱、食積不消、胸悶腹脹、大便不暢等症狀。但脾胃虛寒、氣虛無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橘皮枳朮丸, 出處:《內外傷辨》卷下。 組成:橘皮1兩,枳實(麸炒,去瓤)1兩,白朮2兩。 主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食積兼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