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煎

CHI FU LING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脾經 15%
胃經 13%
肺經 13%
大腸經 7%
膀胱經 7%
小腸經 5%
腎經 5%
心包經 5%
肝經 5%
心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腎經
心包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赤茯苓煎中包含赤茯苓,是基於赤茯苓的藥性與功效。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消腫生肌等功效。其利濕作用能祛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功能,使水液代謝正常。同時,赤茯苓還可安神定志,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因此,赤茯苓煎以赤茯苓為主要藥材,可發揮其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心神不寧等病症。

赤茯苓煎中加入蜂蜜,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緩和藥性: 赤茯苓性平,味甘淡,但其利水滲濕之性較為強勁,加入蜂蜜可緩和藥性,避免燥烈傷陰。蜂蜜味甘性平,能滋潤脾胃,且具潤燥止渴之效,有助於中和赤茯苓的燥性,使其更易於人體吸收。

二、 增進口感: 赤茯苓煎味淡,加入蜂蜜能增添甜味,提高藥湯的口感,使患者更容易服用。蜂蜜的香甜也能掩蓋部分藥材的苦味,提升患者的服藥意願,利於藥效發揮。

赤茯苓煎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降火消煩: 淡竹葉性寒,味甘,入心、胃經,具有清熱利濕、降火消煩的功效。與赤茯苓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清熱利濕,並緩解因濕熱內蘊導致的煩躁不安、口渴咽乾等症狀。
  2. 合茯苓利水消腫: 淡竹葉利水消腫的功效,與赤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作用相輔相成,能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並改善因水濕停滯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

因此,赤茯苓煎中加入淡竹葉,不僅能增強清熱利濕的效果,更能促進水濕代謝,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赤茯苓煎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清熱,涼血解毒: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赤茯苓性平,健脾利濕,與生地黃搭配,可增強其滋陰清熱的效果,適用於陰虛火旺、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
  2. 緩解茯苓燥性:茯苓性燥,長期服用容易傷陰。生地黃則滋陰潤燥,可以緩解茯苓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

因此,赤茯苓煎中加入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清熱、涼血解毒,以及緩解茯苓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赤茯苓煎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赤茯苓、蜂蜜、淡竹葉和生地黃。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利尿消腫等功效。

赤茯苓性平,味甘、淡,入心、肝、腎三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生津止渴、利尿消腫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傷津、消渴、血虛、月經不調、崩漏、便血、尿血等症狀。

蜂蜜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潤腸通便、清熱解毒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虛弱、氣血不足、肺燥咳嗽、便祕、腹瀉、痢疾等症狀。

淡竹葉性寒,味甘,歸心、小腸、腎三經。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赤澀淋痛、口舌生瘡、心火旺盛、口瘡、尿赤、煩躁不寐、水腫尿少、黃疸尿赤等症狀。

** 生地黃**性寒,味苦、甘,入心、肝、腎三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傷津、消渴、血虛、月經不調、崩漏、便血、尿血等症狀。

赤茯苓煎的用法用量為: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2-3次。

赤茯苓煎的主治功用為:清熱涼血、滋陰補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利尿消腫。常用於治療糖尿病、精神恍惚、嘴脣和嘴巴乾燥、吞嚥困難等症狀。

赤茯苓煎與其他藥物的配伍禁忌:

  1. 赤茯苓煎不宜與五靈脂、沒藥、乳香同用。
  2. 赤茯苓煎不宜與烏梅、山楂同用。
  3. 赤茯苓煎不宜與大黃、芒硝同用。

赤茯苓煎的注意事項:

  1. 服用赤茯苓煎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2. 服用赤茯苓煎期間,應避免飲酒。
  3. 服用赤茯苓煎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
  4. 服用赤茯苓煎期間,應定期複診,以評估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滋陰降火、生津止渴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赤茯苓煎,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赤茯苓5兩(爲末),白蜜半斤,淡竹葉1小盞,生地黃汁1中盞。 主治:消渴,心神煥亂,唇口焦乾,咽喉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