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神膏方劑中加入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通神膏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頭面部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大青鹽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 引藥入經: 大青鹽味鹹,能引藥入經絡,促進藥物有效成分滲透至病竈部位。通神膏多為外用藥,大青鹽有助於藥物成分滲透至皮膚深層,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大青鹽在通神膏方劑中發揮清熱解毒、引藥入經的作用,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通神膏」方劑中含有「麝香」,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 開竅醒神:麝香氣味芳香,性溫通竅,可直達腦部,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對於神志昏迷、中風痰迷、昏厥等症狀,能起到迅速醒腦開竅的作用。
- 活血化瘀: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濕痹痛等症狀,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在「通神膏」方劑中,麝香的加入可起到醒神活血的作用,對於相關病症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神膏中加入乳香,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斂瘡之效。
在通神膏中,乳香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減輕腫脹和疼痛。乳香的活血化瘀功效,有助於消除淤血,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傷口癒合。同時,乳香的止痛作用可以減輕疼痛,改善患者的舒適度。
通神膏為一方古老而著名的中藥外用方劑,其組成複雜,其中含有硇砂,乃因其獨特之藥性。硇砂,又名為硼砂,味鹹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在通神膏中,硇砂主要發揮軟堅散結、解毒防腐之效。它能夠促進瘡口愈合,對於各種膿腫、瘡癤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此外,硇砂還能清熱解毒,對火毒、濕熱所導致之皮膚病變,亦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然而,硇砂用量需謹慎,過量可能引起中毒反應。因此,在應用通神膏時,應遵循醫囑,適量使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通神膏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是因為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功效,與通神膏治療的病症相契合。
當歸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助於治療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同時,當歸可補益氣血,改善貧血,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提升患者的整體狀態。
通神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疾病,而當歸的活血化瘀、補血調經功效,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病症,促進傷口癒合,提升患者的康復速度。
通神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通神膏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神志昏迷等症狀,黃連能清熱解毒,降火鎮驚,輔助藥物改善神志不清的狀態。
- 止痛消腫: 黃連除清熱解毒外,亦能止痛消腫。通神膏中常配合其他藥物治療外傷腫痛、瘡瘍腫毒等症狀,黃連可協助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通神膏方劑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針對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白礬能有效去除濕氣,緩解瘙癢,使皮膚乾燥清爽。
- 收斂止血:白礬亦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以幫助傷口癒合,減少滲液,並防止感染。在通神膏方劑中,白礬的加入有助於促進皮膚損傷的修復,加速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神膏】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眼生翳膜,赤脈胬肉,澀癢痛有淚」,屬眼科外用膏方。
- 翳膜:指角膜或晶狀體混濁,遮蔽視線,多因風熱、痰濕或氣血瘀滯所致。
- 赤脈胬肉:結膜充血增生(如翼狀胬肉),中醫多責之心肝火盛、血瘀絡阻。
- 澀癢痛淚:風熱濕邪壅滯目絡,或肝血不足,引發眼部不適。
此膏外用,旨在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祛風止痛,結合油蠟劑型,緩釋藥力於眼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消腫退翳
- 雄黃:辛溫有毒,外用可解毒殺蟲,古方多用於瘡癰腫毒,此處取其攻毒散結之力,針對翳膜胬肉。
- 黃丹(鉛丹):辛微寒,能拔毒生肌,與油脂化合為傳統膏藥基質,兼具防腐收斂之效。
- 膩粉(輕粉):外用攻毒殺蟲,輔助雄黃消散目赤腫痛。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沒藥、麒麟竭(血竭):散瘀定痛,改善局部血滯,促使赤脈消退。
- 川芎、當歸:養血行血,目得血而能視,兼治風邪上擾。
- 烏蛇肉:祛風通絡,針對風濕癢痛。
3. 祛風散邪,辛香透竅
- 白芷、細辛、藁本、桂心:辛溫走竄,開泄腠理,驅風邪外出,緩解目癢淚出。
- 桑枝、槐枝:清肝明目,傳統認為枝類藥具通達之性,引藥上行。
- 蜴蜥(蜥蜴):古方用其祛風活絡,治頑疾痺痛。
4. 行氣止痛,引藥入經
- 木香、沉香、鬱金:調暢氣機,氣行則血行,助化瘀藥力。
- 麝香:芳香透皮,開竅通絡,促進藥物吸收。
5. 劑型與賦形
- 麻油、蠟:為傳統膏藥基質,滋潤護膚,緩和雄黃、黃丹之刺激性。
- 井水去火毒:古代降低藥物燥烈性的方法,避免局部刺激。
【方劑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以雄黃、黃丹攻邪為主,佐以當歸、川芎養血,防辛燥傷陰。
- 動靜結合:蜴蜥、烏蛇動性藥配沉香、鬱金行氣藥,加強透達之力;蠟、油靜緩藥性,延長療效。
- 外治與內病關聯:眼疾多與肝膽風熱相關,此方清肝(槐枝)、瀉心(雄黃),符合「五輪學說」中目眥屬心的理論。
【現代科學可能的解釋】
- 抗菌消炎:雄黃、輕粉對細菌、真菌有抑制作用,減輕眼部感染。
- 改善微循環:血竭、沒藥可擴張局部血管,促進翳膜吸收。
- 神經調節:麝香、細辛的揮發成分或能阻斷痛覺傳導,緩解澀痛。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通過透皮給藥調節目疾,然方中含重金屬成分,今人應用需謹慎考證。
傳統服藥法
雄黃2兩(細研),黃丹1兩(細羅),蠟6兩,膩粉半兩,沒藥末1兩,麒麟竭末1兩,麝香1分(細研),桑枝4兩,槐枝4兩,蜴蜥3枚,當歸3分,芎藭2兩,白芷3分,木香3分,沈香半兩,鬱金半兩,烏蛇肉3分,蒿本1兩,細辛3分,桂心1兩半,麻油2斤。
上銼細,先取油傾於鐺中,以文火煎令熟,下銼藥煎,候白芷黃黑色,以綿濾過,拭鐺令淨,下蠟於鐺內;煎令熔,都入藥汁於鐺中,下黃丹,次下諸藥末,不住手攪,稀稠得所,滴在水中,藥不散,即膏成;以瓷盒盛,密封閉,懸於井底一宿時出火毒。
每用攤在故吊上帖,日2換之,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神膏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神膏,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白沙蜜4兩,青鹽1字,麝香1字,乳香半字,硇砂半字,當歸半錢,黃連1錢,白礬半字(飛過)。 主治:眼生翳膜,赤脈胬肉,澀癢痛有淚。
通神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雄黃2兩(細研),黃丹1兩(細羅),蠟6兩,膩粉半兩,沒藥末1兩,麒麟竭末1兩,麝香1分(細研),桑枝4兩,槐枝4兩,蜴蜥3枚,當歸3分,芎藭2兩,白芷3分,木香3分,沉香半兩,鬱金半兩,烏蛇肉3分,蒿本1兩,細辛3分,桂心1兩半,麻油2斤。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惡瘡,及痿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