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膏

明水膏

MING SHU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34

熱/寒比例

(0.2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8%
心經 15%
腎經 8%
肺經 8%
大腸經 8%
胃經 7%
膽經 7%
膀胱經 6%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明水膏方劑中包含烏頭,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烏頭性溫,味辛,入心、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效。明水膏多用於治療寒邪侵襲、經脈痹阻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烏頭的溫散寒邪作用可有效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消散腫塊。

二、引藥入經,增強藥效: 烏頭性烈,藥力強勁,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增強藥效。明水膏中往往配合其他藥物,烏頭作為引藥,可助其他藥物發揮最大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明水膏中加入大青鹽,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大青鹽為大青葉的鹽鹵提取物,性寒,味苦鹹,入肝、肺經。其主要成分為靛玉紅、靛藍等,具有抗菌消炎、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明水膏多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濕疹、皮炎等症,大青鹽的加入可以清熱解毒,消散局部炎症,促進傷口癒合。此外,大青鹽的鹹味還能抑制細菌生長,進一步增強藥效。

明水膏中添加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燥,具有收斂止癢、燥濕止瀉之效。明水膏多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白礬可有效抑制濕邪,減輕瘙癢,達到止癢的效果。
  2. 清熱解毒:白礬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白礬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治療病症。

此外,白礬也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以幫助皮膚收縮,減少滲出,促進癒合。

明水膏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祛風止痛的功效。明水膏常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所致的寒溼凝滯,而附子的溫陽散寒之效可以有效驅散寒溼,改善脾腎功能。

2. 協同作用: 明水膏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多偏寒涼,加入附子可以起到溫陽化寒,平衡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陽氣的作用。

明水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2. 促進組織修復: 乳香中含有豐富的揮發油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並促進組織再生,有助於傷口恢復。

因此,明水膏中加入乳香,可以有效地改善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

明水膏中含有銅綠,實為古代醫家巧妙運用其特性,而非單純添加金屬。銅綠,又名銅鏽,為鹼式碳酸銅,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痛、止癢功效。在明水膏中,銅綠作為藥引,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例如與雄黃搭配,可有效治療皮膚濕疹、瘡瘍等病症。此外,銅綠也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對於一些外傷感染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因此,明水膏中加入銅綠,是古代醫家經驗的積累,並非毫無根據的添加。

明水膏中加入硇砂,主要是利用其強烈的腐蝕性消炎止痛的作用。

硇砂的主要成分為氫氧化鈉,具有強烈的鹼性,能腐蝕皮膚,也能溶解痰液,促進排痰。

此外,硇砂也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疼痛和炎症。

然而,由於硇砂的腐蝕性強,使用時需要謹慎,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否則容易造成皮膚灼傷或其他不良反應。

明水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明水膏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瘡瘍腫毒等症,黃連可清熱解毒,消散濕熱,防止病情加重。

燥濕止癢:黃連性燥,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疹、濕瘡等伴有濕邪的皮膚病,黃連可有效祛除濕氣,止癢消腫。

總之,黃連在明水膏中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瘡瘍腫毒等皮膚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明水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毒眼,癢痛赤澀,生瘀肉」,乃因風熱邪毒上攻目絡,或濕熱蘊結所致。其證見眼瞼紅腫癢痛、結膜充血(赤澀)、分泌物增多,甚則角膜或結膜滋生瘀肉(如翼狀贅片或新生血管)。古代醫家以「風毒」概括外邪侵襲與局部化熱之病機,治法當以祛風解毒、清熱燥濕、活血消瘀為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散邪,溫通止痛

    • 烏頭、附子:均辛熱大毒之品,生用毒性更甚,然其性走竄,善祛風逐濕、開泄腠理。此處取其「以毒攻毒」之力,外散風邪,內通血絡,止癢痛。
    • 青鹽:鹹寒入腎,既助烏頭、附子引藥入經,又能涼血解毒,制約辛熱之性,防其傷陰。
  2. 清熱解毒,燥濕斂瘡

    • 黃連:苦寒沉降,為清熱燥濕要藥,直折目赤熱毒,兼消局部紅腫。
    • 白礬:酸澀寒,外用收濕止癢、解毒斂瘡,針對眼瞼濕爛或分泌物黏稠之證。
    • 銅青(銅鏽):微毒,能殺蟲解毒,古方常用於目赤生翳,取其腐蝕瘀肉之效。
  3. 活血消瘀,化腐生新

    • 乳香:辛香走竄,活血止痛,助消散目中瘀血滯絡。
    • 硇砂:鹹苦辛溫,腐蝕性強,專攻「瘀肉」、「惡瘡」,與銅青協力剝脫增生組織。
  4. 輔助調和

    • 龍腦(冰片):芳香透散,清熱止痛,引諸藥直達病所,兼有清涼緩解症狀之效。
    • 井花水:取其清涼純淨之性,既能製藥,亦可協同清熱。

方劑配伍特點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核心,烏頭、附子峻烈祛風,配伍黃連、白礬清熱制衡;更入硇砂、銅青等腐蝕之品,專攻瘀肉實邪。全方寒熱並用,外用局部直達病所,避免內服毒性風險,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注意:此方含多種毒性成分,現代臨床須嚴格遵古法炮製與使用規範,非專業者切勿仿製。)

傳統服藥法


烏頭(去皮臍,生用)半兩,青鹽半兩,白礬半兩,附子1枚(去皮臍,生用,銼),乳香半分,銅青1分,硇砂1分,黃連(去須)1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
用井花水5盞,入瓷石鍋子內,以慢火熬至7分,綿濾去滓,入研了龍腦半錢,臨臥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明水膏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