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橘紅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助化痰止咳: 橘紅性溫,善於燥濕化痰,但其性偏燥,易傷津液。生薑性溫,辛散溫通,可助橘紅化痰止咳,同時兼具和胃止嘔、散寒解表之功,避免橘紅燥性過強,損傷津液。
- 調和藥性: 橘紅湯中其他藥材多偏寒涼,例如半夏、茯苓等,生薑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盛,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使藥力更平和有效。
橘紅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橘紅辛溫,擅長宣肺化痰,但性偏燥烈。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緩解橘紅燥烈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損傷脾胃。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各藥材發揮最佳療效。同時,甘草亦有補氣益脾之效,能增強橘紅宣肺化痰之功,提升治療效果。
橘紅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助消化,增強藥效:橘紅湯多用於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神麴具備健脾消食、理氣化痰的功效,可以促進腸胃消化吸收,幫助橘紅等藥材的藥力發揮,提升療效。
- 溫中散寒,緩解咳嗽:橘紅湯的組成多為辛溫之品,神麴性溫,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溫中散寒,緩解因寒邪侵襲引起的咳嗽、胸悶等症狀,提高整體療效。
橘紅湯中加入麥芽,主要針對其 消食化積 的功效。
- 消食積: 麥芽味甘,性涼,能消食健脾,對於食積停滯、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橘紅湯本身以化痰止咳為主,但若患者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導致食積,則會影響痰液的排出。麥芽的加入可促進消化,有助於痰液的消散,提高治療效果。
- 配合橘紅: 橘紅性溫,偏於燥性,而麥芽性涼,可以中和橘紅的燥性,避免燥咳,使藥效更加溫和。
橘紅湯中加入草荳蔻,主要是為了其溫胃和中的功效。草荳蔻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行氣消食,對於橘紅湯中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胸悶、氣逆、食積不化等症狀,有著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草荳蔻亦能增強橘紅的宣肺化痰之效。橘紅性溫,善於燥溼化痰,而草荳蔻溫中行氣,有助於橘紅的藥效更好地發揮,使痰液更容易排出。因此,草荳蔻在橘紅湯中,起著溫中行氣、助宣肺化痰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橘紅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根據多篇古文記載,橘紅湯主要針對脾胃功能失調所導致的症狀,特別是與消化不良、痰濕、氣機不暢相關的問題。
治療原理
橘紅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理氣化痰:**橘紅為君藥,主要功效為理氣寬中,燥濕化痰。古文多次提及橘紅湯用於治療「痰飲」、「痰積」、「痰火阻竅」等,顯示其化痰功效顯著。例如《本草綱目》記載橘皮「寬膈降氣,消痰飲,極有殊功」,《本草求真》中亦有橘紅湯治療「脾之冷積」的案例。
**降逆止嘔:**多篇古文提到橘紅湯用於治療「乾嘔」、「嘔吐」、「噦」等症狀,這些症狀多與胃氣上逆有關。橘紅具有降氣和胃的功效,可緩解胃氣上逆導致的嘔吐等症狀。例如《雜病源流犀燭》指出「乾嘔」乃胃家氣血兩虛所致,宜用橘紅湯入薑汁、蔗漿細呷之;「走吐」為下焦實熱,二便不通,氣逆嘔吐,也可用橘紅湯為主方。
**溫中散寒:**古文中提到橘紅湯常與生薑、甘草等溫中藥物同用,這表明橘紅湯也具有一定的溫中散寒作用。生薑散寒止痛,發汗解表,溫胃止瀉,與橘紅配伍,可增強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例如《雜病源流犀燭》中提到嘔、吐、噦皆本於脾虛,或為寒氣所客,宜用橘紅湯。
**健脾消積:**神麴和麥芽是健脾消食的常用藥物,加入橘紅湯中可增強其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古文中提到橘紅湯用於治療「食已輒胸滿不下」、「諸吃噫」等消化不良的症狀。例如《醫方簡義》中記載橘紅湯加酒調下可治療痰積。
**調和諸藥:**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緩解其他藥物的藥性,使整個方劑更加平和。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橘紅湯以橘紅為主要成分,通過理氣化痰、降逆止嘔、溫中散寒、健脾消積等作用,治療因脾胃功能失調所致的乾嘔、諸吃噫、痰飲、胸滿等症狀。方中生薑、甘草、神麴、麥芽、草豆蔻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了橘紅湯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鹽2兩,黃橘4兩,生薑半斤,甘草2兩,神曲,大麥芽1兩,草豆蔻1兩。
快氣消食。
上拌勻,同置一宿,焙乾,搗羅為細末。
白湯點熱,食後呷之。
方中神曲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橘紅湯, 出處:《證類本草》卷二十三引孫尚方。 組成:橘皮2兩(湯浸,去瓤,銼)。 主治:諸吃噫,乾嘔。
橘紅湯, 出處:《雞峰》卷二十五。 組成: 橘紅湯(《雞峰》卷二十五。)出處:《雞峰》卷二十五。組成:鹽2兩,黃橘4兩,生薑半斤,甘草2兩,神曲、大麥芽1兩,草豆蔻1兩。主治:快氣消食。 。 主治:快氣消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