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馬兜鈴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性平味辛,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馬兜鈴湯主治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咽喉腫痛等症,而桔梗可以幫助宣暢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咽喉腫痛。
- 助藥力:桔梗可引藥入肺,使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提升整體療效。馬兜鈴湯中其他藥物如馬兜鈴、杏仁等,主要作用於肺經,而桔梗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其止咳化痰的作用。
馬兜鈴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馬兜鈴性寒,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可以減少馬兜鈴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與馬兜鈴相配,可以增強藥效。甘草可以解毒、止痛,並能協助馬兜鈴更有效地發揮利水消腫、止咳化痰的作用。
馬兜鈴湯中包含馬兜鈴,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
馬兜鈴性寒,味苦,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其所含的馬兜鈴酸等成分,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並促進尿液排出,利於水腫消退。
因此,馬兜鈴湯中加入馬兜鈴,旨在利用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疾病,例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小便不利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馬兜鈴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喘嗽,咽燥煩渴,咳膿血腥臭」,其證屬肺熱壅盛,灼傷肺絡所致。症狀特點如下:
- 喘嗽:肺氣上逆,肅降失常,熱邪壅肺則氣促咳喘。
- 咽燥煩渴:肺熱津傷,咽喉失潤,故見乾燥;熱盛耗陰,引水自救而生煩渴。
- 咳膿血腥臭:熱毒熾盛,腐蝕肺絡,化為膿血,穢濁敗瘀,故痰膿夾血、氣味腥臭。
此證類似於肺癰(肺膿瘍)或嚴重肺熱咳嗽,病機以「肺熱痰瘀」為核心。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馬兜鈴
- 性味苦寒,專入肺經,善清肺熱、降氣化痰。
- 針對熱咳喘逆、痰壅氣促,尤能清泄肺中鬱火,兼可止咳平喘。
臣藥:桑根白皮
- 甘寒入肺,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 助馬兜鈴清瀉肺熱,並通過利尿作用導熱下行,緩解肺氣壅滯。
佐藥:升麻
- 辛涼升散,清熱解毒、升透鬱火。
- 此處用之尤妙:肺熱鬱閉,單用苦降恐礙邪外透,升麻能「火鬱發之」,使熱邪有外達之機,兼解熱毒。
使藥:炙甘草
- 甘平和中,調和諸藥,緩和馬兜鈴、桑皮之寒峻,保護胃氣。
- 其「緩急」特性可助緩解咽燥與氣逆之急迫。
全方配伍特點
- 清降與透散並行:馬兜鈴、桑皮降氣瀉火,升麻透熱外達,避免涼遏邪氣。
- 痰瘀並治:清熱為主,兼通肺絡(桑皮利水、升麻散結),間接化解膿血。
- 潤燥兼顧:雖未用滋陰藥,但清熱存陰,甘草緩燥,符合「熱去津自復」之理。
現代推演應用
此方或可應用於肺熱型支氣管炎、肺炎早期化膿階段,但需嚴格辨證為實熱證。若見陰虛或氣虛之咳血,則非所宜。方中升麻用量輕於桑皮、馬兜鈴,彰顯其「佐助透邪」而非升提主效,此為配伍精妙處。
傳統服藥法
馬兜鈴7個,桑根白皮(銼)3兩,升麻1兩,甘草(炙,銼)2兩。
上藥銼,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馬兜鈴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三。 組成:桔梗3兩,甘草(炒)1兩,馬兜鈴2兩(炒)。 主治:喘嗽。咽燥煩渴,咳膿血腥臭。
馬兜鈴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組成:馬兜鈴1分,木通(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紫蘇莖葉3分。 主治:傷寒後,肺氣喘促。
馬兜鈴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馬兜鈴1兩,桑根白皮1兩,甘草(炙)半兩,葶藶(炒)半兩,半夏(湯洗,去滑,生薑汁制,焙乾)3分。 主治:肺熱嗽,氣急喘悶。
馬兜鈴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組成:馬兜鈴1分,杏仁1分(去皮尖雙仁,炒黃),柴胡1分(去苗),貝母1分(炒,去心),桔梗1分(銼,炒),紫菀1分(去苗土),麻黃1分(去根節,湯煮,掠去沫,焙),麥門冬1分(去心,焙),大腹皮1分,大黃3铢,羌活半兩。 主治:傷寒熱病發咳,坐卧喘急不安,其脈右手寸關洪大浮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