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菖蒲丸中包含水菖蒲,其主要原因為水菖蒲的藥性與功效。
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健脾、祛風止痛等功效。
其芳香走竄,可直達心竅,醒神開竅,用於治療神志不清、健忘、癲癇等症狀。
同時,水菖蒲亦能化濕健脾,利水消腫,用於治療濕阻中焦、脾虛泄瀉等症狀。
故水菖蒲為菖蒲丸重要組成藥材,可發揮開竅醒神、化濕健脾的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菖蒲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功效。菖蒲丸常用於治療寒邪犯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等症,吳茱萸的溫中散寒作用,可有效改善寒邪所致的胃寒不適。
- 協同菖蒲,增強功效: 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胃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功效。吳茱萸與菖蒲配伍,可相輔相成,增強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菖蒲丸方劑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共奏效用: 菖蒲擅長化濕開竅,行氣止痛,但其性偏寒,對於脾胃虛寒者效果有限。香附則溫脾燥濕,理氣止痛,可以溫補脾胃,助菖蒲行氣止痛,且二者皆能疏肝解鬱,共奏疏肝理氣,化濕開竅之功。
- 藥性互補,降低副作用: 菖蒲性寒,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香附性溫,可緩解菖蒲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提高藥物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菖蒲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婦人脾血積氣及心脾疼」,其機理可從以下兩方面探討:
- 脾血積氣:「積氣」多指氣滯血瘀,與脾失健運、濕濁內阻相關。脾主統血,若氣滯血瘀阻於中焦,可致脹滿疼痛。
- 心脾疼:中醫認為心脾相關,脾虛生濕、痰濁上擾,或氣鬱化火,皆可引發心胸悶痛。此「心脾」非單指現代解剖之心臟,而是涵蓋心氣與脾胃功能失調之綜合表現。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磁石:性寒重鎮,能「通耳竅、潛浮陽」,可能針對痰瘀化熱上擾之證,兼治耳塞(方後提及用法)。
- 菖蒲:辛溫芳香,主入心脾,為本方君藥,可「豁痰開竅、化濕行氣」,直接對治痰濕阻滯心脾之病機。
- 通草、蓖麻:通利竅道。通草淡滲利濕,引濕下行;蓖麻辛散走竄,古代外用常治竅閉(如耳塞),內服則逐水通絡。
- 熏陸香(乳香)、松脂:活血定痛、散瘀通絡,針對「血積氣滯」之疼痛,且芳香成分有助行氣化濕。
- 杏仁:苦降肺氣,肺氣宣降則水道通調,間接助脾運濕。
- 蠟及鵝脂:為賦形劑,蠟質密閉可緩釋藥效,鵝脂潤滑或助藥力滲透(依外用推測)。
整體方義
全方以「芳香開竅、活血行氣」為核心,結合磁石鎮降、通草滲濕,形成「通-化-鎮」三方合力:
- 通:通草、蓖麻、杏仁,通利三焦水道與竅道。
- 化:菖蒲、乳香、松脂,化濕痰、散瘀滯。
- 鎮:磁石潛降,防痰瘀上擾心神。
異病同治之邏輯
原方主治「心脾疼」而外用法卻強調治耳塞,看似矛盾,實則反映中醫「竅絡相通」理論:
- 心脾痰瘀內生,可上阻耳竅(如現代「痰濕型耳鳴」);
- 方中多藥(菖蒲、磁石、蓖麻)皆傳統治耳疾要藥,故內外病機可能均屬「痰濕閉竅」。
此方體現「內外同治」思維,內服可調氣血,外納耳中則直接作用局部,為古代「異病同治」典型案例。
傳統服藥法
磁石、菖蒲、通草、熏陸香、杏仁、蓖麻、松脂各等分。上為末,以蠟及鵝脂和硬為丸,稍長。
用釵子穿心為孔,先去耳塞,然後納於藥,1日2次。初著癢及作聲,月余總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菖蒲丸,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四。 組成:石菖蒲、蓖麻子仁、附子(炮)各等分。 主治:卒聾不聞及痛。
菖蒲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菖蒲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茯苓半兩。 主治:小兒嘔吐喘促。
菖蒲丸, 出處:《婦人良方》卷七。 組成:菖蒲(九節者)6兩,吳茱萸(炮)4兩,香附子(炒去毛)4兩。 主治:婦人脾血積氣及心脾疼。
菖蒲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七。 組成:菖蒲(石上1寸九節者)1兩,宣連1兩,車前子1兩,生地黃1兩,苦參1兩,地骨皮1兩。 主治:令人長夀。主治:少小熱風癇,兼失心者。
菖蒲丸,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菖蒲6铢,烏頭6铢,杏仁6铢,礬石6铢,細辛6铢,皂莢6铢,款冬花18铢,乾薑18铢,桂心18铢,紫菀18铢,蜀椒5合,吳茱萸6合。 主治:小兒暴冷嗽及積風冷嗽兼氣逆鳴。
菖蒲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菖蒲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黃連半兩(去須),丹參3分,麥門冬1兩(去心,焙),天門冬1兩(去心,焙),赤石脂3分。 主治:小兒5-6歲不語者,爲心氣不足,舌本無力,發轉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