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附在香茱湯方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它能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脇脹悶、脘腹疼痛、情緒抑鬱等症狀,與香茱湯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疏肝理氣,解鬱止痛的效果。
- 行氣止痛: 香附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它與香茱湯中的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因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香茱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止痛: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香茱湯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等症狀,吳茱萸的溫中散寒作用能有效緩解寒邪對胃部的侵襲,緩解疼痛。
- 降逆止嘔:吳茱萸除了溫中散寒外,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香茱湯中常伴隨着嘔吐的症狀,吳茱萸能降逆止嘔,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止嘔的效果。
香茱湯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五靈脂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的功效。香茱湯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筋骨疼痛等症狀,而五靈脂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減輕疼痛。
- 消腫散結:五靈脂還具有消腫散結的功效,能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消除腫脹,進一步緩解疼痛。與香茱湯中其他藥物相配合,更能有效地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香茱湯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香茱湯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疝氣、痛經等症,烏藥的加入可以溫通氣血,緩解疼痛。
- 溫脾暖胃: 烏藥還具有溫脾暖胃的作用。香茱湯中常配合其他溫暖脾胃的藥物,如肉桂、附子等,烏藥的加入可以加強溫中散寒的功效,幫助恢復脾胃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茱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寒痛」與「絞腸痧」,屬寒邪凝滯、氣血瘀阻之證。「寒痛」泛指因寒邪內侵所致的脘腹冷痛,其痛多猝發而劇烈,得溫稍緩;「絞腸痧」為古代急症名,特徵為腹中絞痛如扭轉,或伴吐瀉,多因寒濕穢濁之邪阻遏中焦,氣機逆亂所致。二者病機核心均為寒凝血瘀、氣滯作痛,故本方以溫通散寒、行氣化瘀為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香附米(醋炒):
- 辛香微苦,主入肝經,為「氣病之總司」。醋炒後增強行氣止痛之效,兼能入血分疏解鬱結。
- 作用:疏肝解鬱,理氣寬中,化解寒凝氣滯之脘腹脹痛。
吳茱萸(醋炒):
- 辛熱燥烈,善溫中散寒、降逆止痛。醋炒緩其燥性,專注散寒開鬱。
- 作用:溫通肝胃,散陰寒之邪,針對寒邪直中脘腹之冷痛。
五靈脂(醋炒):
- 苦甘溫,為血分藥,炒後去濁存性,化瘀不傷正。
- 作用:活血散瘀,通利血脈,解寒凝血瘀之絞痛,與香附米配伍則「氣血並調」。
台烏藥:
- 辛溫芳香,行氣力強,兼能溫腎散寒,善走下焦。
- 作用:助香附、吳萸宣通三焦氣機,散寒止痛,尤擅緩解腸腹氣滯痙攣。
全方配伍邏輯:
- 溫通並行:吳茱萸、台烏藥溫散寒邪,香附、五靈脂行氣活血,共奏「寒散則痛止,氣行則血活」之效。
- 醋炒增效:三藥醋製,既引藥入肝經(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又增強化瘀定痛之力,契合「寒凝血瘀」病機。
- 頓服速效:濃煎頓服旨在急祛寒邪、速開鬱結,符合急症「中病即止」原則,防辛溫過劑。
推擴應用可能性:
此方結構嚴謹,雖原治寒性急痛,然其「溫通化瘀」思路,可延伸於現代醫學之腸痙攣、胃炎寒凝血瘀型等疾患,唯須辨明「無熱象」方可投用。
傳統服藥法
香附米3錢,吳茱萸3錢,五靈脂(俱用醋炒)3錢,台烏藥3錢。
水煎濃汁,頓服。中病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寒痛、絞腸痧證屬寒邪內盛者宜用,若屬實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香茱湯, 出處:《麻科活人》卷四。 組成:香附米3錢,吳茱萸3錢,五靈脂(俱用醋炒)3錢,台烏藥3錢。 主治:寒痛,絞腸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