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風黑散

腸風黑散

CHANG FENG HE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0.4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肝經 19%
肺經 15%
大腸經 15%
心經 12%
脾經 8%
腎經 8%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腸風黑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血止痛: 腸風黑散主治腸風下血,常伴隨發熱、口乾、舌苔黃等風熱症狀。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血止痛的功效,可清熱解毒,改善腸道炎症,並促進血液凝固,達到止血效果。
  2. 兼顧肺熱,預防併發症: 腸風下血往往與肺熱燥咳、咽喉疼痛等併發症相伴。荊芥入肺經,可清肺熱,緩解肺部燥熱,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總而言之,荊芥在腸風黑散中起到疏散風熱、止血止痛、兼顧肺熱的作用,為治療腸風下血提供了多方面的功效。

腸風黑散方中加入枳殼,乃取其疏肝理氣、降逆止痛之效。腸風黑散主治腸風下血,血色紫黑,肛門灼熱疼痛,伴有腹痛、腹脹等症。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能疏肝理氣,降逆止痛,並可燥濕止瀉,清熱解毒。

患者常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氣機不暢,導致血瘀腸道,引發腸風下血。枳殼入肝經,可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入脾經,則可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腸道功能。因此,枳殼在腸風黑散方中,起到疏肝理氣、降逆止痛,並輔助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腸風黑散方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止血固腸: 血餘炭為血竭炭化而成,具有收斂止血、固澀止瀉的功效。腸風黑散主治腸風下血,血餘炭可收斂腸道,止血止瀉,有助於控制病情。
  2. 清熱解毒: 血餘炭性涼,具清熱解毒作用。腸風下血常伴有熱毒蘊結,血餘炭可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功效。

腸風黑散中加入槐花,主要是由於其具有止血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治療腸風下血、便血等症。

槐花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能清熱涼血,止血止瀉。其所含的蘆丁和槲皮素等物質,具有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能有效控制腸道出血。

此外,槐花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腸風下血也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槐花在腸風黑散中起到止血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治療腸風下血的重要藥物之一。

腸風黑散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槐角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對於腸風引起的便血、痔瘡出血等症狀,槐角可以有效清熱涼血,止住出血。
  2. 收斂腸道止瀉:槐角含有鞣質,具有收斂腸道、止瀉的作用。對於腸風引起的腹瀉,槐角可以幫助收斂腸道,減緩腹瀉症狀。

總之,槐角在腸風黑散中發揮著清熱涼血止血、收斂腸道止瀉的作用,對於治療腸風引起的便血、痔瘡出血、腹瀉等症狀具有重要的意義。

腸風黑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腸風黑散方中多用寒涼藥物,以清熱止血、涼血止痛,甘草性甘溫,能緩解方中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
  2. 調和藥性: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方中各藥物的功效更加協調,避免藥物之間產生不良反應,提高藥效。同時,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腸風黑散方中使用刺蝟皮,源於其具有以下特性:

  1. 收斂止血: 刺蝟皮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收斂止血之效。腸風下血,常因肝氣鬱結、血熱妄行而致,刺蝟皮可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緩解腸風出血。
  2. 清熱解毒: 刺蝟皮具有清熱解毒功效,可抑制腸道炎症,減輕腸風所致的疼痛、發熱等症狀。

總之,刺蝟皮在腸風黑散方中,起到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腸風下血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腸風黑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由「榮衛氣虛」為本,外感風邪冷氣或飲食不節(生冷、炙煿、酒熱)所致之腸道病變,其病機關鍵在於「腸胃虛弱,積熱或寒凝氣滯」,具體症狀包括:

  1. 出血:大便下鮮血(血色鮮紅多屬熱傷血絡)。
  2. 氣機紊亂:臍腹疼痛、裏急後重(濕熱鬱滯或寒凝氣滯)。
  3. 脫肛或久痢:中氣下陷或酒毒濕熱積滯,導致肛門脫出或長期泄瀉(酒痢)。
  4. 寒熱錯雜:風冷外襲與腸間積熱並存,形成虛實夾雜之證。

此方針對「腸風」(廣義指便血、痔瘡等下部出血)及「冷熱交攻」之病機,以止血、收澀、調氣為核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炭類藥(燒存性)——止血斂瘡,祛風化濕

  • 敗棕炭、頭髮炭(血餘炭)、木饅頭炭、木賊炭
    • 此四味皆經「燒存性」製成炭藥,增強收澀止血之效,兼能祛風(如木賊散風熱、敗棕收斂濕濁)。
    • 血餘炭化瘀止血,木賊炭清腸風濕熱,契合「腸風下血」之標證。

2. 清熱涼血與調氣——槐角、枳殼

  • 槐角(炒):專治腸風痔血,炒用緩其寒性,兼潤腸通便。
  • 枳殼(制):行氣寬腸,與槐角配伍調暢氣機,緩解裏急後重。

3. 酸斂固脫——烏梅、甘草

  • 烏梅肉(炒):酸斂止血,生津止痢,防辛散藥過耗氣陰。
  • 甘草(炒焦):焦用增強止瀉作用,兼調和諸藥。

4. 陳米飲送服——和胃護腸

  • 以陳米煎湯調藥,取其甘平和中、顧護腸胃之性,輔助諸藥作用於下焦。

三、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止血治標、調氣治本」為框架,結合炭藥收澀、行氣解鬱、酸斂固脫三法:

  • 針對出血:炭藥直達血分,固攝止血。
  • 針對氣滯:枳殼、槐角疏解腸道氣機,避免純澀致瘀。
  • 針對虛損:烏梅、甘草酸甘化陰,緩解久痢傷津;陳米飲補益脾胃。
  • 寒熱並調:木賊、槐角清腸熱,炭藥溫澀制寒,烏梅斂肺防風邪上逆。

全方體現「標本兼顧」思路,適用於虛實夾雜、寒熱互結之腸道出血或泄痢。

傳統服藥法


敗棕1分,頭髮1分,木饅頭1分,木賊(各燒存性)1分,槐角(炒)1分,枳殼(制)1分,甘草(炒焦)半分,烏梅肉(炒)半分。
上為末。
每服2錢,以陳米飲乘熱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腸風黑散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腸風黑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胰臟炎嗜眠症(嗜睡症)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腸風黑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三。 組成:敗棕1分,頭發1分,木饅頭1分,木賊(各燒存性)1分,槐角(炒)1分,枳殼(制)1分,甘草(炒焦)半分,烏梅肉(炒)半分。 主治:腸風下血腹痛。

腸風黑散, 出處:《局方》卷六(寶慶新增方)。 組成:敗棕(燒)2兩,木饅頭(燒)2兩,烏梅(去核)2兩,甘草(炙)2兩。 主治:榮衛氣虛,風邪冷氣進襲臟腑之內,或食生冷,或啖炙煿,或飲酒過度,積熱腸間,致使腸胃虛弱,糟粕不聚,大便鮮血,臍腹疼痛,裏急後重,或肛門脫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頻並。

腸風黑散, 出處:《局方》卷八(淳祐新添方)。 組成:荊芥(燒)2兩,枳殼(去瓤)3兩(2兩燒,1兩炒用),亂發(燒)1兩,槐花(燒)1兩,槐角(燒)1兩,甘草(炙)1兩半,猬皮1兩半。 主治:榮衛氣虛,風邪冷氣進襲臟腑之內,或食生冷,或啖炙煿,或飲酒過度,積熱腸間,致使腸胃虛弱,糟粕不聚,大便鮮血,臍腹疼痛,裏急後重,或肛門脫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頻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