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槐雞丸」方劑中加入刺蝟皮,源於中醫藥理的「以形補形」和「歸經」理論。
刺蝟皮味甘鹹,性平,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其形似刺蝟,故中醫認為其能治療類似刺蝟的病症,例如皮膚病、疔瘡、癰腫等。
此外,刺蝟皮可清熱解毒,而槐雞肉則有滋陰補血之效,兩者搭配使用,可增強藥效,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神效槐雞丸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血餘炭為血竭的炭化物,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槐雞丸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疾病,血餘炭可以起到清熱涼血的作用,緩解熱毒對人體的傷害。
- 止血生肌: 血餘炭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止痛的作用。槐雞丸可能也包含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材,血餘炭可以與之搭配,起到止血生肌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神效槐雞丸」方劑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瀉之效。若方劑中以槐花、雞肉等清熱解毒之品為主,而患者兼有濕熱下瀉之症,則白礬可輔助清熱燥濕,固澀止瀉。
- 收斂止血: 白礬還具有收斂止血之效,能止血止痛,並有助於改善腸胃功能,緩解腹瀉引發的腹痛。
綜上所述,白礬在「神效槐雞丸」中發揮著清熱燥濕、止瀉止血的作用,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神效槐雞丸」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 疏肝理氣,消食化積: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功效。槐雞丸中可能存在肝氣鬱結、脾胃不和等情況,枳殼能幫助緩解這些症狀,促進消化,增進食慾。
- 降逆止嘔: 枳殼能降逆止嘔,用於治療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槐雞丸可能因胃氣上逆、嘔吐不止而使用枳殼,以達到降逆止嘔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槐雞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療「血痔」,即痔疾伴有出血症狀者。古代醫家認為痔瘡出血多因風熱下衝、腸燥血瘀或濕熱蘊結所致,治宜清熱涼血、收斂止血、化瘀消腫。本方以「槐雞」(槐耳)為君藥,配合他藥共奏涼血止血、斂瘡生肌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槐雞(槐耳):
性平微苦,歸肝、大腸經,古代用於止血散瘀。《藥性論》載其「治風,破血,益力」,能清大腸濕熱,涼血止血,針對血痔之出血為核心用藥。蝟皮(刺蝟皮):
味苦性平,具收斂止血、化瘀止痛之效,《神農本草經》言其「主五痔陰蝕」,常用於痔瘡腫痛出血,與槐雞協同增強止血消痔之功。亂髮(血餘炭):
煅炭後止血力強,能散瘀生新,《本草綱目》謂其「止血消瘀」,用於諸竅出血,助本方收斂血絡。白礬灰:
煅後澀性增強,燥濕止血、解毒斂瘡,針對痔瘡濕熱腐潰之病機,外用內服皆可收濕止癢。黃牛腮(燒灰):
燒灰後取其炭類收澀之性,配合他藥增強固攝止血之效,亦可能含動物膠質以修復黏膜。枳殼(麩炒):
炒後緩其辛烈,行氣寬腸、消積導滯,佐制諸收澀藥之壅滯,使氣行血止而不留瘀。
三、配伍特色與原理
- 止血與活血並行:亂髮、槐雞止血兼散瘀,防血止留邪。
- 收斂與行氣同用:白礬、蝟皮收斂固澀,佐枳殼理氣防滯。
- 局部與整體兼顧:既清大腸濕熱(槐雞、白礬),又調氣機(枳殼),標本同治。
- 炭類藥增效:諸藥燒灰或煅用,增強吸附收澀之力,直達血痔出血之標。
總結:本方以涼血止血為主軸,結合燥濕、行氣、化瘀,符合「血痔」濕熱瘀阻之病機,體現古人「止血不留瘀」的制方思維。
傳統服藥法
槐雞1兩(微炙),蝟皮1兩(微炙),亂發半兩(微炙),白礬灰1兩,黃牛腮1兩(燒灰),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上為細末,煮膠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食前煎槐子枝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槐雞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八引《聖惠》。 組成:槐雞1兩(微炙),猬皮1兩(微炙),亂發半兩(微炙),白礬灰1兩,黃牛腮1兩(燒灰),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血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