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回疳散中包含鹿角,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鹿角性溫,味甘鹹,入肝、腎經。其富含膠質及磷酸鈣等物質,能補腎壯陽,益精填髓,改善因腎虛所致的疳積症狀,如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形體瘦弱等。
- 活血化瘀,散瘀止痛:鹿角還具活血化瘀、散瘀止痛之效。疳積常伴有瘀血阻滯,鹿角可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緩解疼痛,改善患兒的消化吸收功能,促進營養的攝取。
中藥方劑「回疳散」的組成中,包含白礬,是因為白礬具有收斂止血和清熱解毒的作用。白礬能夠有效改善由於疳積引起的消化不良和腹瀉。其主要作用是收斂止血,幫助方劑改善腹瀉症狀。白礬的加入能夠提升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調理腸胃方面更為顯著。
回疳散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固澀止瀉:血餘炭性寒,味苦澀,入脾、腎經,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回疳散用於治療小兒疳積,多伴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血餘炭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
2. 改善血瘀:血餘炭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之效。小兒疳積常因脾胃虛弱,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血瘀。血餘炭能活血化瘀,改善血循環,促進營養物質的運送和吸收,從而幫助改善疳積症狀。
主治功效
回疳散主治功效分析
回疳散,此方劑古籍記載主治「疳爛通鼻孔」。欲探其治療原理,需先解析其組成本草之藥性與效用。
藥物組成與功效解析:
- 鹿角: 味甘鹹,性溫。入肝、腎經。其主要功效在於補腎壯陽,強筋健骨。在回疳散中,鹿角的運用可能著眼於其補益氣血、強壯體質的作用,以助正氣抵禦邪氣,促進瘡瘍癒合。
- 白礬: 味酸澀,性寒。入肺、脾、肝、大腸經。具備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對於疳疾常見的濕熱蘊結、瘡瘍滲液等症狀,白礬的燥濕收斂作用可發揮止癢、收斂傷口之效。其清熱解毒之性,亦有助於清除局部邪熱。
- 血餘炭: 味苦澀,性平。歸肝經。主要功效為涼血止血,消瘀生新。疳疾若有出血之象,血餘炭可藉由其涼血止血之功以控制出血,其消瘀生新的作用則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使新生組織的生成。
綜合分析治療原理:
綜觀回疳散的組成,其治療疳疾的思路在於:
- 扶正祛邪: 鹿角補益腎陽,強壯體質,以扶助正氣。白礬清熱解毒,燥濕收斂,以祛除病邪。兩者合用,一補一瀉,以助正氣抗邪,加速病體康復。
- 收斂生肌: 白礬的燥濕收斂作用,可減少疳瘡的滲出,並有止癢之效。血餘炭則能涼血止血,消瘀生新,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使瘡面癒合。
- 針對性治療: 針對疳疾常見的濕熱蘊結、瘡瘍滲液、出血等症狀,回疳散分別以白礬的燥濕收斂、血餘炭的涼血止血等藥性加以治療,可謂對症下藥。
對比《外科方外奇方》之牙疳回疳散:
對比《外科方外奇方》所載之牙疳回疳散,兩方雖皆名「回疳散」,然藥物組成差異較大。該方使用真人中白、陳蠶繭、五倍子、制明礬、川連、蘆薈、犀牛黃、青黛、冰片、蟢子窠等藥材,其治療重點亦在於清熱解毒、收斂止痛,與回疳散的治療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皆著眼於處理疳疾的濕熱、出血等症狀。
總結:
回疳散針對「疳爛通鼻孔」之疾,其組方以鹿角補益正氣,白礬清熱燥濕,血餘炭涼血止血,三藥合用,共奏扶正祛邪,收斂生肌之效,可有效緩解疳疾的相關症狀,促進瘡瘍癒合。此方運用補瀉結合,標本兼治之法,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鹿角(煅)1兩,白礬(枯)1兩,頭髮5錢(燒存性)。
上為末。
先用花椒湯洗淨,摻藥於疳上。3-4次即愈。如瘡木收口,瓦松燒存性,為末,搽即收。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回疳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鹿角(煅)1兩,白礬(枯)1兩,頭發5錢(燒存性)。 主治:疳爛通鼻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