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發散

丹發散

DAN F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胃經 13%
腎經 13%
脾經 13%
肺經 6%
膀胱經 6%
大腸經 6%
心經 6%
膽經 6%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丹發散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收斂生肌之效。丹發散方主治濕熱蘊結肌膚所致的濕疹、瘡瘍、皮膚瘙癢等症,白礬可有效祛除濕邪,止癢止痛,促進創口癒合。
  2. 清熱解毒: 白礬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丹發散方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也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白礬與之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促進瘡瘍消退。

丹發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鉛丹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特定的藥效。鉛丹,化學成分主要是硫化鉛,雖然在現代醫學中被視為有毒物質,但在古代中醫中,鉛丹被用來治療某些疾病,特別是與火熱、痰濕相關的病症。根據中醫的五行理論,鉛丹能夠發揮解毒、清熱和燥濕的效果,這使得它在對付某些急性症狀和內熱過旺的情況下顯得尤為有效。

不過,由於鉛丹的毒性及副作用,現代醫學對於其使用持謹慎態度,對於病人的安全性非常重視。因此,當代的中醫師在使用丹發散時必須謹慎,並有必要對方劑中的成分進行嚴格把控,以確保患者能夠在安全的前提下獲取療效。中醫在運用傳統成分時,也需不斷調整和優化,以適應現代醫療的需求和安全標準。

丹發散方劑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通經活絡:穿山甲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有助於治療由氣血瘀滯所致的各種疼痛症狀。
  2. 消腫排膿:穿山甲亦具消腫排膿之效,能促進組織修復,加速膿液排出,有助於治療瘡瘍腫毒等疾病。

因此,穿山甲在丹發散方劑中,能起到通經活絡、消腫排膿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丹發散方劑中加入血餘炭,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血餘炭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抑制熱毒蘊結,對於外感熱邪、瘡瘍腫毒等症狀,能起到清熱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2. 涼血止血: 血餘炭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丹發散方劑中常配合其他涼血止血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丹發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下疳瘡」,為中醫古籍中記載的性病之一,其病機多與濕熱下注、毒邪侵襲外陰或前陰部位相關,臨床表現可見潰瘍、糜爛、滲液,甚則化膿疼痛。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 白礬(煅後為末)
    性澀寒,具收斂止血、燥濕殺蟲之功。煅後增強燥濕斂瘡之效,適用於瘡瘍潰爛、滲液不止。
  • 黃丹(鉛丹)
    辛微寒,能拔毒生肌,傳統用於瘡瘍潰後膿水淋漓。其重鎮之性可抑制瘡面腐穢。
  • 穿山甲(洗,焙)
    性微寒,善活血消癰、排膿透毒。此處取其「通絡透膿」之效,助瘡毒外泄。
  • 人發(剪細,煅炭)
    煅炭後稱「血餘炭」,有止血散瘀、斂瘡生肌之效,配合收斂藥修復瘡面。
  • 輕粉(後加)
    辛寒有毒,攻毒殺蟲,針對頑瘡濕癢,抑制瘡毒蔓延。
  • 麝香(後加)
    辛溫香竄,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助藥力透達病所。

2. 製劑工藝特點

  • 橡鬥煅燒法
    以橡鬥(橡實殼)密閉包裹藥物,膠泥固封後炭火煅燒,此工藝可能使礦物藥(如黃丹、白礬)性質更趨穩定,並促進有機物(如人發、穿山甲)炭化,生成具吸附作用的微細顆粒,增強對瘡面滲液的吸收與腐肉脫落。

3. 作用機理推論

  • 外治思路
    方中以「煅燒炭化」為主軸,推測其目的在於:
    • 物理性吸附:炭化藥材(人發、穿山甲)具多孔結構,可吸附瘡面分泌物,保持乾燥。
    • 化學性拔毒:白礬、黃丹收斂燥濕,輕粉直接殺蟲解毒,針對濕熱腐敗之瘡毒。
    • 引藥透達:麝香穿透力強,助藥性深入潰瘍基底,促進新生。

4.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結合「燥濕、收斂、拔毒、生肌」四大方向:

  1. 先清腐:輕粉、黃丹攻毒化腐,清除瘡面壞死組織。
  2. 後收斂:白礬、血餘炭斂瘡止血,減少滲液。
  3. 促修復:穿山甲活血通絡,改善局部氣血循環,配合麝香引藥透入,加速癒合。

三、應用特點

  • 適應證局限:專用於「濕毒偏盛」之下疳瘡,可見瘡面濕爛、膿水浸淫者。
  • 外治速效:強調「2-3次即愈」,反映其針對性強,但需瘡面清潔(漿水洗淨)後用藥。

此方體現古代外科「煅炭存性」的製藥智慧,透過礦物與有機物的協同,形成兼具殺蟲、乾燥、修復功能的外用散劑。

傳統服藥法


白礬(為末)、黃丹、穿山甲(洗,焙)、人發(剪細)各等分。
上藥用橡鬥盛,兩個合定,再用膠泥固,為原炭火燒過,取出冷定,打破橡鬥內取藥,研細末,加輕粉、麝香少許和勻。
瘡上用漿水洗淨,無糨帛搵乾,將藥貼填。2-3次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軟性下疳

相同名稱方劑


丹發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白礬(爲末)、黃丹、穿山甲(洗,焙)、人發(剪細)各等分。 主治:下疳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