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蓮散

JIN LI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4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肺經 14%
脾經 14%
膀胱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9%
腎經 9%
肝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蓮散中添加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金蓮散常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癬等皮膚病,白礬的加入可增強其止癢效果。
  2. 收斂生肌: 白礬具有收斂作用,能使皮膚組織收縮,減少滲出,加速傷口癒合。金蓮散中加入白礬,可促進皮膚損傷的修復,改善皮膚病的症狀。

白礬在金蓮散中起到輔助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發揮最佳治療效果。

金蓮散方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血餘炭為血竭炭化而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瘡瘍腫痛、出血不止等症狀,血餘炭可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作用。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血餘炭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進而消腫止痛。對於因瘀血阻滯、氣血不通所致的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血餘炭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金蓮散中加入血餘炭,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以及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金蓮散」主治功效分析

「金蓮散」這個名稱在中醫典籍中,被多個不同方劑所使用,因此其主治功效也各有不同。從提供的古文內容來看,「金蓮散」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組成和用途:

1. 治療嗽喘、吐紅、氣息漸乏

出自《幼幼新書》引述的東方先生方,主要成分為:

  • 白礬(枯者): 收濕斂瘡,止血化腐。
  • 故棕櫚、新綿: 推測有收斂止血的作用。
  • 男子亂髮: 即血餘炭,可止血化瘀。

治療原理: 該方以收斂止血為主,針對咳嗽帶血、氣息衰弱的症狀。白礬和血餘炭的組合,能夠有效收斂肺部出血,從而緩解嗽喘和吐紅的症狀。

2. 治療膀胱氣痛、小腸受邪

出自《仁齋直指方論》和《雜病廣要》,主要成分為:

  • 巴豆: 峻下冷積,逐水退腫,外用蝕瘡。
  • 川楝子: 行氣止痛,殺蟲。

治療原理: 此方以行氣止痛為主。川楝子能疏肝泄熱,行氣止痛,特別適用於肝經氣滯引起的疼痛。巴豆在此方中可能起到輔助作用,通過其峻下的特性,排除體內積滯,加強川楝子的行氣效果。不過,由於巴豆有毒性,此方現代應用較少。

3. 治療小兒潮熱、夾驚傷寒、風熱攻眼

在《幼幼新書》和《御藥院方》中,「金蓮散」的組成和主治都有所不同。

  • **《幼幼新書》**中王先生的「金蓮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潮熱、夾驚傷寒,組方未明,但從文中可推測其具有清熱解毒、退熱安神的功效。常與薄荷散、輕青丹、七寶牛黃丸等方劑配合使用,以加強療效。
  • **《御藥院方》**中「金蓮散」則用於治療風熱攻眼,目赤眵淚昏澀,主要成分為黃連、當歸、赤芍藥。

治療原理:

  • 小兒潮熱、夾驚傷寒: 由於組方不明,難以詳細分析其治療原理。但從文中推測,該方可能以清熱解毒為主,兼顧安神定驚,以緩解小兒發熱、驚悸等症狀。
  • 風熱攻眼: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當歸活血補血;赤芍藥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三藥合用,能夠清熱解毒,活血消腫,從而緩解眼部紅腫、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狀。

總結

「金蓮散」在中醫典籍中是一個多方同名的方劑,其組成和主治功效因出處和醫家而異。主要的治療功效包括:

  1. 收斂止血,治療嗽喘、吐紅、氣息漸乏。
  2. 行氣止痛,治療膀胱氣痛、小腸受邪。
  3. 清熱解毒,退熱安神,治療小兒潮熱、夾驚傷寒。
  4.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療風熱攻眼。

以上分析顯示,「金蓮散」的應用範圍涵蓋了內科、兒科、外科等多個領域,其治療原理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不過由於現代中藥學的發展,我們應該選擇藥效更明確、安全性更高的方劑。

傳統服藥法


白礬(枯者)2錢,故棕櫚1兩,新綿1兩,男子亂發1分。
上三味燒灰,入礬研勻。
每服1錢,麝香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結膜炎多痰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金蓮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十。 組成:黃連(去須)1兩,當歸(去蘆頭)1兩,赤芍藥1兩。 主治:風熱攻眼,目赤,眵淚昏澀。

金蓮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引東方先生方。 組成:白礬(枯者)2錢,故棕櫚1兩,新綿1兩,男子亂發1分。 主治:嗽喘,涎盛吐紅,氣息漸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