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栝樓散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瓜蔞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瀉火、利咽止渴之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相配合,加強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效果,適用於熱病煩渴、咽喉腫痛等症。
- 利水消腫:瓜蔞同時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對於熱病導致的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瓜蔞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栝樓、天花粉等配合,共同達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目的。
黃栝樓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黃栝樓散中,栝樓、黃芩等藥物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白礬的加入可平衡其寒涼之性,避免過度寒涼,並能進一步收斂止瀉,防止腹瀉過度。
- 固澀止汗:白礬還有收斂固澀、止汗的作用。方中若存在汗出不止的情況,白礬可起到固澀止汗的功效,進一步協調整體藥性,達到更好的療效。
黃栝樓散中添加刺蝟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
刺蝟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熱毒瘡瘍、喉痹腫痛等。其散結消腫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瘰癧、乳癰、腫瘤等。
在黃栝樓散中,刺蝟皮與其他藥材配合,可發揮更強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栝樓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痔疾」,即女性因氣血失調、濕熱下注或中氣下陷所致之痔瘡腫痛、便血、脫垂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痔疾與腸風濕熱、血瘀絡傷相關,此方通過清熱散結、收斂止血、化瘀消腫以緩解症状。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栝樓(栝樓實)
- 性味歸經:甘寒,入肺、胃、大腸經。
- 作用:清熱化痰、潤燥散結,《本草綱目》載其能「治癰腫瘡毒」。用於痔疾,可緩解腸道濕熱鬱結所致的腫痛,兼有潤腸通便之效,減輕排便壓力。
白礬(明礬)
- 性味歸經:酸澀寒,入肺、脾、肝、大腸經。
- 作用:收斂止血、燥濕解毒,《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寒熱泄痢,陰蝕惡瘡」。用於痔疾,可消炎止血,減少痔核滲血及分泌物,並硬化局部組織以縮小痔核。
蝟皮(刺蝟皮)
- 性味歸經:苦平,入大腸、胃經。
- 作用:化瘀止痛、收斀固脫,《藥性論》謂其「主腸風瀉血,痔痛有頭」。其炒炭後增強止血效果,並能收斂痔核脫垂,改善局部血行不暢。
配伍邏輯與方義
- 清熱與收斂並行:黃栝樓清解腸道濕熱,白礬收斂止血,二者一散一收,調和熱毒與滲血。
- 化瘀與固脫兼顧:蝟皮活血散結,煅炭後強化收斀之力,針對痔核瘀血及脫垂標本兼治。
- 煅製增效:全方煅製後,藥性更趨沉降,專注下焦病灶,細研外用或內服均能直達病所。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清熱解毒—燥濕收斂—活血固脫」三步作用:
- 清熱:黃栝樓化解濕熱病根,減少局部充血。
- 止血:白礬收縮血管,抑制出血及滲液。
- 消痔:蝟皮改善血瘀,促進痔核萎縮。
適用情境:適合痔瘡腫痛伴出血、輕度脫垂者,屬濕熱夾瘀證型。以枳殼湯送服,更增強行氣寬腸之效,助藥力下行。
傳統服藥法
黃栝樓1枚,白礬3兩,蝟皮1片(銼)。
上件藥,都入瓷瓶內,蓋口,以炭火漸煅令通赤,候冷取出,細研。
每服2錢,食前以枳殼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栝樓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黃栝樓1枚,白礬3兩,猬皮1片(銼)。 主治:婦人痔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