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湯

菖蒲湯

CHANG P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翼》卷八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8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胃經 18%
心經 12%
脾經 12%
腎經 12%
肺經 12%
大腸經 6%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菖蒲湯」中包含「水菖蒲」的理由主要有兩點:

  1. 醒脾開胃: 水菖蒲性溫,味辛,具有開竅醒脾、化濕健胃之效。其芳香揮發油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有良好療效。
  2. 化濕利水: 水菖蒲入心、脾、腎經,具有化濕利水、開竅醒神之功效。可治療濕濁內阻、水濕停滯所致的胸悶、腹脹、小便不利等症。

因此,水菖蒲是菖蒲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其醒脾開胃、化濕利水的特性,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菖蒲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菖蒲性寒,善於清熱化濕,但易傷血氣。當歸性溫,味甘辛,能補血活血,調和氣血,與菖蒲相配,可緩解菖蒲的寒性,防止其過度傷血,並促進氣血運行,提高藥效。
  2. 滋陰潤燥,扶正祛邪:菖蒲湯常用於治療濕熱病證,而濕熱傷津,容易造成陰虛內熱。當歸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補充津液,滋養陰血,緩解濕熱對人體的損傷,並扶正祛邪,提高機體抵抗力。

因此,菖蒲湯中加入當歸,不僅可以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菖蒲湯中加入蔥白,主要是取其辛溫散寒之性,與菖蒲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陽化濕、開竅醒神之效。

蔥白性溫,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宣肺通竅之功,可溫散寒邪,暢通鼻竅,有助於菖蒲醒神開竅之效。此外,蔥白與菖蒲同用,亦能增強其化濕利水之功效,以助於祛除體內濕邪,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菖蒲湯中加入吳茱萸,乃因其具備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以達致治療目的。

菖蒲湯主治寒濕阻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吳茱萸味辛性溫,入肝脾經,能溫中散寒,驅除寒邪,並能止痛,緩解腹痛、嘔吐等症狀。其與菖蒲、附子等藥材相配伍,共同發揮溫中散寒、化濕止痛的功效,進一步加強了方劑的治療效果。

菖蒲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滋陰:菖蒲性寒,擅長清熱化濕,但同時可能耗損陰血。阿膠性溫,味甘,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渴的功效,可平衡菖蒲的寒性,避免過度耗損陰血,保護脾胃之氣。
  2. 固本培元:菖蒲湯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痰熱壅肺等症,阿膠則具有補益氣血、固本培元的功效,能增強患者體質,提高抵抗力,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因此,菖蒲湯加入阿膠,不僅能緩解寒性,更能增強補益效果,使療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菖蒲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月水不通,陰中腫痛」,其證屬婦科經絡壅滯、氣血不暢所致。菖蒲性辛溫,芳香走竄,《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古代醫家取其辛香宣散之性,疏通胞宮氣血瘀滯,化解濕濁蘊結。而「陰中腫痛」多與濕熱下注或寒凝氣滯相關,菖蒲能燥濕化痰、開窍止痛,故可緩解腫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單味生菖蒲為主藥

    • 生用取其辛烈之性,活血通經之力更強。
    • 銼碎搗汁,保留揮發性成分(如β-細辛醚),增強芳香化濁、行氣開郁之效。
    • 以銀石器煎煮,避金屬之性以免藥性相剋,古法重視器皿對藥效影響。
  2. 劑型設計之理

    • 搗汁生用,直接提取有效成分,速達病所;煎熟分服,緩和辛烈之性,避免過散傷正。
    • 「分三服不拘時」者,因瘀滯之證需持續疏通,頻服以維持藥力。
  3. 中醫病機推演

    • 「月水不通」屬胞脈閉阻,菖蒲辛溫能散寒凝、苦燥可化濕滯,借其「通九竅」之力,開胞宮之閉塞。
    • 「陰中腫痛」因氣滯濕阻,菖蒲芳香能醒脾運濕,氣行則腫消,經通則痛止。

此方體現中醫「以通為用」之法,藉單味藥之專攻,針對氣血濕滯之證,簡潔而力專。然需辨證屬實證瘀滯者,若虛證經閉或陰虛火旺之痛,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生菖蒲1握(銼)。
上藥,以水同搗,取汁1盞,銀石器內煎熟,分為3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適用於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但如果有出血過多的情況,則不宜使用。
  2. 本方含有阿膠,阿膠具有滋陰補血的功效,但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情況,則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霍亂耳聾麻痺半身不遂中耳炎細菌性食物中毒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月經稀少閉經上吐下瀉胃腸脹氣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菖蒲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 組成:生菖蒲1握(銼)。 主治:霍亂,心下痞逆似中惡狀。

菖蒲湯, 出處:《千金翼》卷八。 組成:菖蒲2兩,當歸2兩,蔥白(切小)1升,吳茱萸1兩,阿膠(熬)1兩。 主治:月水不通,陰中腫痛。

菖蒲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組成:菖蒲(洗,銼)1兩,遠志(去心)1兩,木通(銼)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石決明1兩,當歸(切,焙)1兩,防風(去叉)1兩,桂(去粗皮)1兩。 主治:産後中風偏枯,手足不仁,或筋脈無力,不能自舉,心下多驚。

菖蒲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四。 組成:菖蒲(米泔浸1宿,切)4兩,木通(銼)3兩,瞿麥2兩(用穗),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兩,白朮(銼碎,炒)3兩,獨活(去蘆頭)4兩,山芋3兩,甘草(炙,銼)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桂(去粗皮)3兩,茯神(去木)2兩,人參3兩,石膏2兩,前胡(去蘆頭)3兩,磁石(火燒醋淬7遍)2兩。 主治:風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