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效牛膝丸」中使用「川牛膝」作為主要藥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功效互補: 川牛膝性寒,善於 清熱利濕,並能 活血通絡,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當歸、赤芍等,共同發揮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的功效,針對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引藥下行: 川牛膝入肝、腎經,具有 引藥下行 的作用,能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提高藥效,使藥力更有效地作用於病患部位。
大效牛膝丸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肝腎,止痙攣: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的作用,可有效治療肝風內動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與方劑中牛膝、川芎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筋骨拘攣的目的。
- 減緩藥性,保護脾胃:天麻能緩解方劑中一些藥物的燥烈之性,例如牛膝、川芎等,避免其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有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同時也保護了患者的脾胃功能。
大效牛膝丸中加入木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通經絡:木瓜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活血化瘀、通經絡之效。與牛膝、地黃等藥材相配,可加強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消腫止痛,舒筋活絡:木瓜亦有消腫止痛、舒筋活絡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緩解跌打損傷、筋骨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促進傷口癒合,加速康復。
大效牛膝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陽,強筋健骨: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強筋骨之效。牛膝性微寒,入肝腎經,擅長活血通絡、引血下行。二者搭配,可協同補腎壯陽,並以牛膝引導藥力下行,改善腰膝痠軟、筋骨疼痛等症狀。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肉蓯蓉可滋補腎氣,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牛膝則能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二者合用,可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並改善因水腫引起的疼痛不適,特別適用於腎虛水腫、腰膝疼痛等症狀。
大效牛膝丸中添加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活血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與牛膝、地黃等藥物配合,可加強活血化瘀作用,緩解疼痛,適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腰膝痠痛、經絡不通等症狀。
二、促進藥物吸收: 沒藥具有一定的穿透性,可以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提高藥效。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加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大效牛膝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中包含烏頭。烏頭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具有強烈藥理作用的藥材,主要用於活血、通經和止痛。它含有多種生物鹼,能夠刺激血液循環,對於風濕性關節疼痛和其他由寒凝血滯引起的不適症狀有良好的療效。此外,烏頭還具備一定的解毒功效,可以協助清除體內的毒素,增強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
然而,烏頭的使用也需謹慎,因為其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為了減少副作用,中醫通常會與其他平衡性的藥材配伍,以增強療效並降低毒性。因此,在大效牛膝丸中加入烏頭,可以充分發揮其活血通經的特性,並透過與其他成分的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整體而言,烏頭的納入是基於其在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功能,充分展現了中醫藥的綜合應用智慧。
大效牛膝丸是一種在中醫中廣泛使用的方劑,主要用於活血止痛、舒筋通絡。方中包含虎骨,這是因為虎骨具有強效的鎮痛和解痙作用。虎骨在傳統中藥中被認為能夠強健筋骨,對於關節和肌肉的疼痛有顯著效果。此外,虎骨也被認為能增強體內的陽氣,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血瘀導致的疼痛有緩解作用。在中醫理論中,活血化瘀是治療疼痛的關鍵,而虎骨正好能夠匹配這一需求。雖然虎骨的使用在現代受到嚴格的法律限制,因為其來源也涉及動物保護問題,但其療效在中醫的文獻及臨牀經驗中依然被高度評價。因此,在使用大效牛膝丸時,這種成分在傳統療法中佔有特殊地位,代表著中醫藥對於痛症的獨特理解和療法。
大效牛膝丸中加入黑豆,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補腎益精、活血通絡之功效,能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牛膝、杜仲等協同作用,加強補腎壯腰、活血化瘀之功效,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症狀。
- 增強藥效: 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可增強人體免疫力,並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大效牛膝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一切乾濕風毒腳氣」,涵蓋腳氣病的兩大類別:
- 乾腳氣:多因陰血虧虛,風燥相搏,症見足脛枯瘦、筋脈拘攣、疼痛難行。
- 濕腳氣:濕邪下注,氣血壅滯,症見足脛腫脹重着、麻木疼痛,甚則蔓延至膝。
「遠年近日,發動無時」指出其適用於慢性或急性發作之腳氣,無論病程長短;「不能移步,浮腫疼痛」則強調症狀嚴重度,涉及下肢功能障礙與氣血不通之痛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牛膝
- 性味苦酸平,專入肝腎二經。
- 功能引藥下行,強筋骨、通經絡,兼利水濕,針對腳氣病「下肢氣血瘀滯」之病機核心。
臣藥:天麻、木瓜、川烏、虎骨
- 天麻:平肝熄風,緩解風毒上攻或內風導致的筋脈拘急。
- 木瓜:酸溫化濕,舒筋活絡,尤擅治濕痹腳氣之腫痛。
- 川烏:大辛大熱,散寒逐濕,通絡止痛,佐以黑豆同製減其毒性,增其溫通之力。
- 虎骨(古用):祛風定痛,強健筋骨,針對久病骨弱之證。
佐藥:肉蓯蓉、沒藥
- 肉蓯蓉:酒製後溫補腎陽,益精血,助筋骨得養,治本以扶正。
- 沒藥:散瘀定痛,協同牛膝、川烏疏通經絡氣血之壅滯。
使藥:黑豆、蜜丸
- 黑豆:與川烏同煮解毒,兼利水濕;鹽炒引藥入腎,強化下行之效。
- 蜜丸:緩和藥性,延長藥效,溫酒或鹽湯送服以助藥力直達下焦。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攻補兼施:以牛膝、川烏、木瓜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為主,佐以蓯蓉補益肝腎,標本同治。
- 上下並調:天麻平肝防風毒上逆,牛膝引藥下行,形成升降有序之局。
- 動靜結合:沒藥活血散瘀(動),蓯蓉滋養精血(靜),共促氣血流通而不耗正。
此方集中醫「祛風、除濕、溫通、補虛」四法於一體,正是針對腳氣病「風濕夾雜、本虛標實」之複雜病機而設。
傳統服藥法
牛膝1斤,天麻1斤,宣木瓜1斤,肉蓯蓉1斤(銼,用好酒5升,浸1伏時,於銀石器中文武火煮,酒乾為度,焙乾),沒藥4兩(別研),川烏4兩(生,去皮臍尖),虎骨半斤(酥炙黃),黑豆3升(同烏頭煮兩時辰,取出切開,用鹽2兩炒)。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時溫酒、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烏頭、虎骨,有毒,使用時應慎重,並遵醫囑用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效牛膝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二。 組成:牛膝1斤,天麻1斤,宣木瓜1斤,肉蓯蓉1斤(銼,用好酒5升,浸1伏時,于銀石器中文武火煮,酒乾爲度,焙乾),沒藥4兩(别研),川烏4兩(生,去皮臍尖),虎骨半斤(酥炙黃),黑豆3升(同烏頭煮兩時辰,取出切開,用鹽2兩炒)。 主治:一切乾濕風毒腳氣,遠年近日,發動無時,不能移步,浮腫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