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解湯

五解湯

WU JI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2%
胃經 25%
脾經 17%
心經 8%
大腸經 8%
膀胱經 6%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解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在於麻黃的辛溫發散特性。麻黃具有宣肺解表、發汗解熱之效,能疏散風寒之邪,對於風寒束表所致的感冒、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五解湯以麻黃為君藥,配合其他藥物如桂枝、葛根、杏仁等,共奏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效。麻黃在方中起到引導藥力直達肺經,促進汗出,驅散寒邪的作用,是五解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五解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五解湯用於治療濕熱病症,而白朮可健脾胃,利水濕,促進脾胃運化,幫助清除體內濕熱。
  2. 升陽舉陷:白朮兼具升陽舉陷之功,能提振脾胃陽氣,使氣血運行順暢,進而改善因濕熱導致的氣虛、倦怠等症狀。

因此,白朮在五解湯中發揮了健脾燥濕、升陽舉陷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濕熱病症的效果。

五解湯中包含桔梗,主要是因為桔梗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宣肺化痰: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能宣散肺氣,化痰止咳。五解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肺氣不利,咳嗽痰多等症,桔梗有助於宣通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
  2. 利咽開音:桔梗還具有利咽開音的功效,能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五解湯在治療外感風寒時,常常伴隨咽喉不適,桔梗可以幫助解除咽喉部的阻塞,恢復正常的發聲功能。

因此,五解湯中加入桔梗,可以起到宣肺化痰、利咽開音的功效,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五解湯中加入石膏,主要由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石膏性寒,入肺、胃經,能清熱瀉火,解毒止渴。對於外感熱病、高熱煩躁、口渴咽乾等症狀,石膏能迅速降低體溫,緩解熱症。此外,石膏還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血瘀導致的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等,也具有一定療效。

因此,五解湯中加入石膏,旨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以達到治療熱毒熾盛、高熱煩躁、口渴咽乾等症狀的目的。

五解湯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之功效。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能潤肺止咳、宣肺降氣。對於外感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杏仁可起到宣肺解表、化痰止咳的作用。

此外,杏仁還有平喘、止痛、通便等功效,在五解湯中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化痰止喘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解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時氣頭痛、五心煩熱、言語狂亂」,其證候特點為外感時邪兼內熱壅滯。

  1. 時氣頭痛:指外感時令邪氣(如風寒、風熱)所致頭痛,多伴表證。
  2. 五心煩熱:手足心與心胸燥熱,反映內有鬱熱或陰傷,然本方偏重於解表清裡,推測此熱由表邪入裡化熱或素有內熱所致。
  3. 語言狂亂:熱擾心神之輕證,與裡熱熾盛或痰熱上蒙相關,但未至嚴重譫妄,故方中清熱與解表並行。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解表散邪為核心

    • 麻黃辛溫發汗,開泄腠理,驅散表寒(煎去沫減其燥性)。
    • 蔥白、生薑、淡豆豉(後下)助麻黃解表,且蔥白通陽,生薑和胃,豉除煩,共解表鬱。
  2. 清泄裡熱為輔助

    • 石膏辛寒清肺胃之熱,與麻黃相配(如麻杏甘石湯思路),解表清裡並行。
    • 越桃(梔子古名)生熟各半,既清上焦鬱熱(生用),又防苦寒傷中(炒用),兼除煩躁。
  3. 調暢氣機以祛濕

    • 杏仁宣降肺氣,助麻黃開表,兼化痰濕。
    • 桔梗載藥上行,開提肺氣,利咽喉,協同杏仁調氣機。
    • 白朮健脾燥濕,防外邪內傳脾胃,兼制石膏、梔子之寒。
  4. 薄荷輕清透熱,助解表之餘,疏解肝鬱,緩「煩熱狂亂」之標。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表裡雙解」為綱,麻黃、石膏為君臣;梔子、杏仁、桔梗為佐,清宣並舉;白朮、生薑為使,固護脾胃。適用於外寒未盡、裡熱初熾之證,尤其表鬱較重兼見煩熱者。通過發汗透邪、清熱除煩、宣肺化濕,達成「五解」(表、裡、氣、血、濕)之效,故名「五解湯」。

傳統服藥法


麻黃(去根節,煎去沫)2兩,白朮1兩,桔梗(炒)1兩,石膏(碎)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越桃(1半生1半熟) 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加豉7粒,蔥白1寸,生薑3片,薄荷5葉,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如欲出汗,並煎兩服,衣被蓋覆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解湯是一張清熱解表的方劑,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可以服用五解湯進行治療。如果有其他不適症狀,建議咨詢醫生。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猩紅熱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手心腳心發熱多痰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五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山梔子仁1分,黃芩(去黑心)1分,甘草(炙,銼)1分,大黃(銼,醋炒)1分,朴消2錢。 主治:陽毒傷寒,發熱煩躁。

五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麻黃(去根節,煎去沫)2兩,白朮1兩,桔梗(炒)1兩,石膏(碎)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越桃(1半生1半熟)1兩。 主治:時氣頭痛,五心煩熱,語言狂亂。

五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一。 組成:麻黃(去根節)2兩,白朮1兩半,葛根(銼)1兩,甘草(炙,銼)1兩,山梔子仁1兩,桔梗(炒)1兩,石膏(碎)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1兩。 主治:傷寒3日內,表證不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