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黃散

XUN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熱 (1.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7%
肺經 15%
胃經 14%
脾經 11%
腎經 8%
膀胱經 4%
大腸經 2%
膽經 1%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小腸經 1%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燻黃散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特性:

1. 燥濕殺蟲: 雄黃性溫燥,善於燥濕殺蟲,對於濕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2. 解毒止癢: 雄黃味辛,性溫,具有解毒止癢的功效,可以緩解皮膚病引起的瘙癢和疼痛。

因此,燻黃散中加入雄黃,旨在利用其燥濕殺蟲、解毒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燻黃散方中包含硃砂,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古人認為心主神志,心神不寧可導致多種精神疾病,而硃砂可平心降火,安神定志,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二、 解毒殺蟲:硃砂有毒,但古人認為其毒性可治病,且具有解毒殺蟲之效。用於治療皮膚病、瘡瘍腫毒等,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但需謹慎使用,避免過量。

燻黃散中添加鹽,主要原因如下:

  1. 引藥入肺: 鹽性鹹,味入肺,能引導藥物深入肺部,增強其療效。燻黃散主要用於治療肺部疾患,如咳嗽、氣喘、哮喘等,鹽的加入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患處。
  2. 收斂止咳: 鹽性鹹,味能收斂,能止咳止喘,配合其他藥材如黃芪、甘草等,共同達到止咳平喘的功效。

燻黃散中加入青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燻黃散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毒邪外侵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膿皰瘡、皮膚瘙癢等。青黛能清熱解毒,消除濕熱,並涼血止癢,緩解皮膚紅腫、瘙癢等症狀。

二、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青黛亦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一些由血瘀所致的皮膚病,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青黛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燻黃散中包含丁香,主要由於丁香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溫中降逆止嘔: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燻黃散常用於治療寒邪犯胃、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而丁香能溫胃散寒,降逆止嘔,有助於緩解此類症狀。
  2. 行氣止痛: 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疏通氣機,緩解胃脘疼痛。燻黃散中常配伍其他行氣止痛的藥物,丁香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整體的行氣止痛功效,更加有效地緩解胃痛。

燻黃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涼,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燻黃散多用於治療濕疹、癬症等皮膚病,白礬可有效抑制皮膚濕氣,減輕瘙癢症狀。
  2. 收斂止血: 白礬亦有收斂止血之功。燻黃散中若有出血症狀,白礬可以收縮血管,止血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白礬在燻黃散中既能燥濕止癢,又能收斂止血,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成分,有助於治療皮膚病症。

燻黃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能清熱瀉火,尤其擅長降解心火、肺火。而燻黃散所治的病症,多為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因此,梔子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此外,梔子還具有一定的利濕作用,可輔助消除體內濕熱,促進疾病的康復。

燻黃散中含有麝香,主要原因在於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極強的通竅開鬱之功,能迅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病竈,對於中風昏迷、痰濁阻竅、心神不寧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麝香還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作用,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燻黃散中加入麝香,可以更好地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提高療效。

燻黃散乃治風寒濕痹之方,其組成中包含莨菪,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祛風止痛: 莨菪性溫燥,入肝經,能散寒除濕,止痛定驚,對於風寒濕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通絡活血: 莨菪兼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達到舒筋活絡、止痛消腫之目的。

故燻黃散中加入莨菪,可有效地發揮其祛風止痛、通絡活血的功效,達到治療風寒濕痹之目的。

燻黃散中加入細辛,主要是為了其辛溫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燻黃散為外用散劑,用於治療鼻淵、鼻塞、鼻流濁涕等症。細辛可溫散寒邪,通利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還能減輕鼻腔炎症,起到止痛作用。因此,細辛在燻黃散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鼻淵的目的。

燻黃散中加入土瓜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土瓜根性寒,味甘,具清熱解毒之功效。燻黃散主治熱毒攻肺,症見咳嗽、痰黃、胸悶等,土瓜根能清熱解毒,涼肺止咳,協同其他藥物緩解熱毒對肺部的侵襲。
  2. 利濕化痰: 土瓜根亦有利濕化痰的作用,能幫助排出體內溼熱,緩解痰液粘稠,使痰液易於咳出。燻黃散中加入土瓜根,有利於痰熱消散,促進肺部恢復。

燻黃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暖脾胃,助藥力: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燻黃散多用於治療寒濕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疾病,如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肢體麻木等。加入乾薑可以溫暖脾胃,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

2. 驅寒祛濕,止痛止癢: 乾薑具有祛除寒濕、止痛止癢的作用。燻黃散中常含有其他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藥物,乾薑可以幫助藥物驅寒祛濕,提高療效。

燻黃散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的功效。葶藶子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降氣、利水消腫的功效。其利水作用主要表現在宣通肺氣,利水化痰,消痰散結,對於肺氣鬱結、痰濕壅肺、水腫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燻黃散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喘促、水腫等病症,葶藶子在方中起着宣肺利水、化痰消腫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協同達到治療目的。

燻黃散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開竅醒神:水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功效。燻黃散以治療鼻塞、頭昏腦脹、痰濁壅塞等症狀為主,水菖蒲有助於開通鼻竅,醒神提氣,改善頭部不適。
  2. 化濕止嘔:水菖蒲能化濕濁,止嘔逆。燻黃散中常配合辛夷、蒼耳子等藥物,共同作用於鼻腔,若患者伴有濕濁阻滯、頭昏嘔吐等症狀,水菖蒲能有效化解濕濁,止嘔止眩。

燻黃散中包含蝦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消腫: 蝦蟆性寒,味甘,歸心、脾、腎經。其具有利水消腫、解毒散結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腹水、淋病等症。燻黃散多用於治療濕熱黃疸,蝦蟆能利水滲濕,有助於疏通水道,排除濕熱。
  2. 解毒散結: 蝦蟆毒性較強,但經過炮製後毒性可減,並可發揮解毒散結的功效。燻黃散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以增強其利水消腫功效,同時也可利用蝦蟆的解毒作用,治療濕熱鬱結所致的黃疸。

燻黃散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經止痛: 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其辛香氣味可達於經絡,溫通經脈,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燻黃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花椒的溫經止痛作用可有效緩解病症。
  2. 殺蟲止癢: 花椒亦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其揮發油中的成分可殺滅皮膚表面的寄生蟲,並可抑制皮膚炎症,減輕瘙癢。燻黃散亦常用於治療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花椒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熏黃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常用於治療皮膚疾病,如濕疹、瘡癬等。其組成包括天靈蓋等多種草藥,天靈蓋在此方中擔任著重要角色。天靈蓋,即為穿山甲的鱗片,性味鹹、溫,歸肝、腎經,具有通絡、排膿、消腫之效。在熏黃散中,天靈蓋能夠穿透肌腠,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灶,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此外,天靈蓋還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微循環,增強療效。因此,熏黃散中加入天靈蓋,可加強其治療皮膚疾病的綜合功效,達成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目的。然而,現代保護野生動物意識提升,應尋求合法且符合保育原則的藥材來源,或考慮替代品,如人工合成或栽培的相似功效藥材,以兼顧療效與生態平衡。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燻黃散」主治功效分析

燻黃散,見載於《聖濟總錄》及《太平聖惠方》等古籍,為一外用散劑,主要用於治療「疳濕(匿蟲)」,其具體表現為下赤黑血、肛門蟲蝕赤爛、日夜疼痛。

病機分析:

根據古籍描述,此病症乃「疳濕」所致。「疳」者,多指小兒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導致濕熱內蘊,久而化蟲。「濕」者,指體內水液代謝失常,積聚於下,而「匿蟲」則為濕熱環境下易滋生的寄生蟲。 此濕熱蟲毒下注,侵蝕肛門,故見下赤黑血、肛門潰爛、疼痛不止。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燻黃散由多味藥物組成,其配伍精妙,共同發揮作用:

  • 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雄黃、青黛、白礬、梔子、蘿蔦、葑藶子、水菖蒲、蝦蟆等藥物均具有清熱解毒之效。 其中,雄黃、白礬等藥物性味辛燥,兼具燥濕殺蟲之功,可清除體內濕熱之邪,並殺滅寄生蟲,從根本上解決病因。
  • 涼血止血: 青黛、梔子具有涼血止血之功效,可止下部出血,緩解赤黑之症。
  • 溫經散寒,止痛止痙: 丁香、細辛、乾薑、花椒等藥物性溫,具溫中散寒、通經止痛之效,可散寒邪,緩解因濕熱鬱結所致的疼痛。
  • 鎮靜安神,開竅醒腦: 絲砂、麝香具有鎮靜安神、開竅醒腦之效,可輔助緩解因疼痛引起的不適。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土瓜根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功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消炎止痛,滋陰補腎: 鹽具有消炎止痛之功效,天靈蓋具有滋陰補腎、強壯筋骨之效,可從根本上解決因腎虛所引起的體內濕熱,增強正氣。

綜合療效:

燻黃散諸藥合用,既能清熱解毒,燥濕殺蟲,又可涼血止血,溫經止痛。通過多方位、多層次的治療,可有效清除病邪,緩解疼痛,促進潰爛癒合。 方中藥性以辛散為主,輔以少許溫補,既可祛邪,又不傷正氣。 此方雖主要針對肛門局部用藥,但其治療原理實則涵蓋整體,故能取效。

古籍應用:

《聖濟總錄》及《太平聖惠方》均記載燻黃散的使用方法,均為將藥物研磨成散劑,通過竹管或棉裹納入下部,每日或每日兩次使用。 古籍中特別強調本方「能救死」,可知其療效之顯著,以及古代醫家對此病症的高度重視。

總結:

燻黃散為一專治「疳濕(匿蟲)」之外用方劑,其組方嚴謹,配伍合理,以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為主,輔以涼血止血、溫經止痛、鎮靜安神、活血化瘀等功效,共奏祛邪扶正之功,從而達到治療肛門蟲蝕赤爛,下赤黑血,日夜疼痛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雄黃(研)1分,丹砂(研)1分,食鹽(研)1分,青黛(研)1分,丁香1分,礬石(熬令汁枯,研)1分,鐵衣1分,梔子仁1分,麝香(研)1分,莨菪子1錢,細辛(去苗葉)1錢,土瓜根1錢,乾薑(炮)1錢,甜葶藶(紙上炒)1錢,菖蒲1錢,蝦蟆(燒灰,研)1錢,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1錢,故靴底(燒灰,研)1錢,天靈蓋(枯腐者)1分(炙)。
上為散。
每用1錢匕,以綿裹納下部中,每日兩次換藥,有瘡即敷其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熏黃散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熏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八。 組成:雄黃(研)1分,丹砂(研)1分,食鹽(研)1分,青黛(研)1分,丁香1分,礬石(熬令汁枯,研)1分,鐵衣1分,梔子仁1分,麝香(研)1分,莨菪子1錢,細辛(去苗葉)1錢,土瓜根1錢,乾薑(炮)1錢,甜葶藶(紙上炒)1錢,菖蒲1錢,蝦蟆(燒灰,研)1錢,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1錢,故靴底(燒灰,研)1錢,天靈蓋(枯腐者)1分(炙)。 主治:疳濕(匿蟲)。下赤黑血,肛門蟲蝕赤爛,日夜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