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參附三白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參附三白湯以補氣健脾為主要功效,白朮的加入可增強補氣健脾的效果,使藥效更佳。
- 助運脾陽: 參附三白湯中的附子性熱,有溫陽散寒之效,白朮則能助運脾陽,使附子的溫陽之力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溫補脾腎,益氣固表的效果。
參附三白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參附三白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濕困、氣虛乏力等症,茯苓能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幫助去除體內濕邪,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 配伍協調: 茯苓與其他藥物如人參、附子、白朮、白芍等,能互相協調,發揮更佳的功效。茯苓性平,可緩解附子等藥物的燥性,避免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加溫和,利於患者服用。
參附三白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之功效。與參附三白湯中的參、附子等溫陽藥物相配合,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有助於提高藥效。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參附三白湯中含有附子,性溫熱,容易造成上火、口乾舌燥等副作用。生薑可以緩解附子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副作用的產生。
參附三白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中益氣,調和藥性: 大棗性甘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等功效。參附三白湯以補氣固表為主,大棗的加入可以增強補氣效果,同時調和附子、白朮等藥物的燥性,避免過於燥烈。
- 健脾和胃,促進吸收: 大棗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幫助人體更好地吸收藥物成分,提高藥效。尤其是在補氣固表藥物中加入大棗,有助於藥物更好地被脾胃吸收,提高補氣效果,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虛弱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附三白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陰證發斑」,屬虛寒性皮膚斑疹,因內傷脾陽、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逼迫虛陽外浮所致。其斑點特徵為隱約稀疏、色淡紅或夾灰白,形如蚊跡,分布於手足或腹部,實為細疹而非熱證陽斑;伴隨四肢厥冷、神倦嗜臥、聲低息短、便溏尿清等陽虛陰盛之象。舌象白嫩滑潤或胖嫩黑潤,進一步佐證陽氣不足、寒濕內停之病機。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陽固脫(君藥)
- 黑附塊:大辛大熱,溫補腎陽,驅逐陰寒,挽救散越之虛陽。
- 老東參:甘溫益氣,固脫生津,與附子配伍(參附湯結構)共奏回陽救逆之功。
健脾祛濕(臣藥)
- 生白朮、白茯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針對脾陽不振、水濕內停之病機。此二藥與甘草組成「四君子湯」去人參之簡化結構,側重恢復中焦運化。
調和營血(佐藥)
- 灼白芍:酸斂養血,緩急止痛,佐制附子之燥烈,兼調和營衛。
- 清炙草、生薑、大紅棗:甘草調和諸藥,薑棗配伍溫中補脾,助參朮茯苓振奮中焦,兼引藥達表。
全方配伍原理
此方以「參附湯」回陽救逆為核心,合「四君子湯」益氣健脾,佐白芍斂陰和營,形成溫陽健脾、調和氣血之格局。針對陰斑的病機——脾腎陽虛、陰寒逼陽外浮,通過溫補脾腎、健脾利濕,使陽氣內返,陰斑自消。
推論功效延伸
若加減得當,此方或可應用於:
- 陽虛型蕁麻疹(寒性風疹)
- 慢性虛寒性皮膚病伴氣血不足
- 陰盛格陽之輕證(如手足厥冷、面赤而脈微)
全方體現中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思路,通過溫補脾腎陽氣,解除陰寒內逼之病理狀態。
傳統服藥法
老東參1錢半,生白朮1錢半,白茯苓1錢半,灼白芍1錢半,黑附塊1錢,清炙草8分,生薑兩片,大紅棗2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滋補性中藥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參附三白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老東參1錢半,生白朮1錢半,白茯苓1錢半,灼白芍1錢半,黑附塊1錢,清炙草8分,生薑兩片,大紅棗2個。 主治:陰證發斑。內傷脾陽,陽爲陰逼者,斑點隱隱而稀,色多淡紅,或夾淡灰,或夾(白光)白,多則六七點,少則三五點,形如蚊跡,隻見於手足,或略見於腹部,似斑而實爲細疹,四肢厥冷,神倦嗜卧,喜向裏睡,神識似寐非寐,乍清乍昧,聲低息短,少氣懶言,大便多溏,溺色清白或淡黃,舌苔白而嫩滑,或胖嫩而黑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