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瘧溫脾飲

截瘧溫脾飲

JIE NUE WEN PI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2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0%
脾經 40%
肺經 20%
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截瘧溫脾飲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瘧疾常伴隨脾胃虛弱,濕氣內蘊。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祛除濕邪,為驅除瘧疾奠定基礎。
  2. 補氣固表:瘧疾發作時,正氣虛弱,表虛易感。白朮能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增強人體抵抗力,減少外邪入侵,預防瘧疾復發。

白朮在截瘧溫脾飲中發揮著健脾燥濕、補氣固表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截瘧止疾的效果。

截瘧溫脾飲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緩解瘧疾發作時所伴隨的寒邪入侵所致的畏寒、發熱、腹痛、嘔吐等症狀。

2. 和胃止嘔:生薑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可緩解瘧疾發作時可能出現的噁心、嘔吐等症狀,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

此外,生薑還具有解毒、抗菌等作用,有助於改善瘧疾患者的整體狀態,促進機體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截瘧溫脾飲」主治「脾虛痰涎上湧,瘧發作則吐」,其病機核心在於脾陽虛弱,導致以下病理表現:

  1. 脾虛生痰: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聚而生痰,痰涎隨氣機上逆,故發作時嘔吐痰涎。
  2. 瘧邪觸發:瘧疾發作時,邪氣與正氣相爭,引動體內伏痰,加重上逆之勢。
  3. 中焦虛寒:脾陽不足,無法溫煦中焦,寒痰內壅,故需「溫脾」以固本。

此方針對「痰湧嘔吐」之標症,同時溫補脾陽以治本,屬「標本兼顧」之劑。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分析

  • 白朮(五錢)
    • 功效:補氣健脾、燥濕利水。
    • 作用:針對脾虛濕盛之病機,健脾以斷痰濕之源,助運化而止嘔逆。白朮性溫,兼能溫中,符合「溫脾」之旨。
  • 生薑(五錢)
    • 功效:溫中止嘔、散寒化痰。
    • 作用:生薑為「嘔家聖藥」,直接降逆止嘔,化解痰涎上湧;其辛溫之性助白朮溫脾散寒,協同增強中焦陽氣。

2. 配伍邏輯

  • 補瀉結合
    • 白朮「補」脾虛,生薑「散」痰寒,一守一散,補而不滯,溫而不燥。
  • 標本同治
    • 白朮治本(健脾燥濕),生薑治標(止嘔化痰),共奏截瘧防吐之效。
  • 劑量特點
    • 兩藥等量(五錢),顯示「溫補」與「散寒」並重,適合痰濕偏寒、嘔吐劇烈者。

3. 治療原理推導

  • 截瘧機轉
    傳統瘧疾治療中,痰濕被視為瘧邪內伏的病理基礎。此方通過溫脾化痰,減少痰涎對正氣的耗損,使瘧邪無所依附,從而「截斷」發作(類似現代所謂調節内環境以抑病原體)。
  • 止吐機轉
    生薑抑制胃氣上逆,白朮穩定中焦氣機,兩者協同降低嘔吐反應,尤其適合瘧發時伴隨的胃腸症狀。

三、延伸思考

此方雖簡,卻體現「治病求本」思想:

  • 瘧與脾的關聯:古代醫家認為瘧疾久發必傷脾陽,脾虛又加重痰濕,形成惡性循環。此方從脾論治,間接影響瘧疾進程。
  • 與其他截瘧方差異:不同於常山、草果等直接截瘧藥,此方以調理體質為主,適合「虛證明顯」者,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總體而言,「截瘧溫脾飲」是針對特定病機(脾虛痰逆)的專方,透過溫補中焦、化痰止嘔,達到控制瘧疾症狀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白朮5錢,生薑5錢。
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截瘧溫脾飲, 出處:《赤水玄珠》卷八。 組成:白朮5錢,生薑5錢。 主治:脾虛痰涎上湧,瘧發作則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