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六物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止嘔、散寒解表、回陽通脈的功效。六物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生薑可以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改善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經血不通和腹痛。
- 調和藥性: 六物湯中其他藥材如當歸、白芍等性偏寒,生薑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防止寒涼之氣損傷脾胃,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六物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六物湯主治「振悸不得眠」,此證屬陰血不足、虛火上擾所致。
- 振悸:指心神不寧、肢體顫動,多因陰血虧虛,筋脈失養而動風,或虛火內擾心神所致。如《素問》云:「陰虛則內熱」,陰血不足則虛火易動。
- 不得眠:陰虛火旺,擾動心神,陽不入陰,故見失眠。明代《症因脈治》將本方列為「知柏四物湯」,用於陰虛火動之證,與此相符。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四物湯」為基礎(川芎、白芍、生地、當歸),加入知母、黃柏,形成滋陰瀉火之結構:
四物湯:
- 當歸、生地:滋養肝腎陰血,潤燥填精。生地酒洗增強滋陰涼血之效。
- 白芍(酒炒):斂陰和營,柔肝止顫,酒炒減其寒性,兼助活血。
- 川芎:行氣活血,使補而不滯,並引藥上行頭目,以安神定悸。
知母、黃柏:
- 知母(酒炒):清降腎火,潤燥生津,酒炒緩其寒涼,專注下焦虛熱。
- 黃柏(蜜炒):瀉相火、堅腎陰,蜜炒製其苦寒,兼顧脾胃。二者合用,降火而不傷陰,如《醫宗金鑒》所言「知柏配伍,專瀉腎中伏火」。
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 滋陰血:四物湯補血基礎上,生地、知母加強滋陰。
- 降腎火:知柏組合直折虛火,標本兼治。陰血足則火自潛,火降則神自安。
- 調和營血:川芎與白芍動靜結合,既養血又通絡,改善陰虛血滯之顫動。
方劑命名與文獻關聯
《證治寶鑒》稱「既濟湯」,取其「水火既濟」之意,強調陰陽平衡;《症因脈治》以「知柏四物湯」命名,突顯其「滋陰瀉火」核心,均指向陰虛火動之病機。本方結構簡潔,體現中醫「補瀉兼施」思維,適用於陰虛內熱所致之失眠、心悸、手足心熱等證。
傳統服藥法
川芎、白芍藥(酒炒)、生地黃(酒洗)、當歸(酒洗)、黃柏(蜜炒)、知母(酒炒)各等分。
滋陰血,降腎火。
上(口父)咀。用水1鐘半,煎至8分,食前溫服。
四物知柏湯、知柏四物湯(《症因脈治》卷二)、既濟湯(《證治寶鑒》卷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六物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四。 組成:四君子加酸棗仁、生薑。 主治:振悸不得眠。
六物湯, 出處:《直指》卷十六。 組成:蓽茇、荊芥穗、川楝子(不蛀,連皮核用)、生薑母、軟烏梅、甘草各等分。 主治:酒疸肚脹。
六物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引陳氏方。 組成:四物湯加阿膠、艾葉。 主治:痢疾,腹痛難忍;及妊娠傷寒汗下後,血漏不止,血痢不止,胎氣損者。
六物湯, 出處:《直指》卷十二。 組成:嫩常山2錢半,柴胡2錢,雞心檳榔2錢,青皮(去白)2錢,草果仁1錢半,甘草(炙)1錢半。 主治:久瘧不已,寒少熱多。
六物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罂粟殼(去頂蒂瓤,蜜炒)12個,棗子12個,香薷1握,橘皮2枚(全者,去白),甘草5寸(炙),生薑10片。 主治:赤白痢,秋後不效者。
六物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組成:阿膠(蛤粉炒成珠子)、糯米(炒)、黃耆(蜜炙)、川芎、當歸(洗,焙)、熟乾地黃(洗,焙)各等分。 主治:安胎和氣。主治:胎動不安,腰腿疼重,惡露頻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