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諸瘧代參丸

治諸瘧代參丸

ZHI ZHU NUE DAI C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2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0%
脾經 40%
肺經 20%
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治諸瘧代參丸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瘧疾常伴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白朮可補益脾胃,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恢復正常生理功能。
  2. 固表止汗: 白朮還具有固表止汗作用。瘧疾患者常因氣虛表虛而出現發熱、盜汗等症狀。白朮可固表止汗,減少汗液流失,提高人體免疫力,有助於緩解瘧疾症狀。

治諸瘧代參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瘧疾常伴有寒邪入侵,脾胃虛寒,故生薑可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減輕嘔吐、腹瀉等症狀。
  • 解毒止痛:生薑具有解毒功效,可緩解瘧疾引起的寒熱、頭痛等不適。同時,生薑也可助藥力直達病所,提高藥效。

綜上所述,生薑在治諸瘧代參丸中起着溫中散寒、和胃止嘔、解毒止痛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瘧疾症狀,改善患者體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治諸瘧代參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瘧疾」,即古代所稱往來寒熱、發作有時的病症,可能包含現代醫學中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瘧疾,或中醫廣義之「瘧」(如風寒暑濕痰食等邪氣所致之寒熱交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白朮(土蒸):性溫,味苦甘,歸脾胃經。土蒸後增強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兼能固表止汗,適於瘧疾日久正氣虛弱、濕邪困脾之證。
    • 生薑(取汁拌白朮):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生薑汁辛散力強,可溫中散寒、化痰止嘔,並助白朮醒脾化濕,針對瘧疾常見的寒濕內阻、脾胃氣滯。
    • 黑棗(煮爛為丸):性溫,味甘,歸脾胃經。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兼調和白朮之燥性,並賦形為丸,緩和藥效以利久服。
  2. 配伍邏輯

    • 健脾益氣為主:白朮為君藥,補益脾胃,強化中焦運化,以扶助正氣。土蒸後更增其健脾固表之效,契合瘧疾反覆發作、耗傷正氣之病機。
    • 溫散寒濕為輔:生薑汁辛溫發散,既能溫化中焦寒濕,又能協助白朮透達外邪,針對瘧疾寒熱往來中的「寒象」與濕滯。
    • 甘緩調和為佐:黑棗製丸,既可緩和白朮、生薑之辛燥,又能補益氣血,適合久瘧體虛者長期調理。
  3.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健脾化濕、溫中散邪」為核心,符合中醫治瘧「扶正祛邪」的思路:

    • 扶正:透過白朮、黑棗補益脾胃,增強正氣抗邪能力,適用於瘧疾日久或素體脾虛者。
    • 祛邪:生薑辛溫走散,能驅散寒濕之邪,緩解瘧疾發作時的寒戰、嘔逆等症狀。
    • 丸劑緩圖:製成丸劑作用較湯劑緩慢持久,適合慢性瘧疾或瘥後調理,漸消病根。

三、延伸思考

此方未用常規抗瘧藥(如常山、青蒿),而從脾胃入手,推測其適應證可能為:

  • 脾虛瘧疾:發作時寒熱不甚劇烈,但病程纏綿,伴隨倦怠、食少、腹脹等脾虛症狀。
  • 濕瘧:偏重濕邪內困,症見身熱不揚、胸悶嘔惡、苔膩等。

總體而言,「代參丸」體現了「治瘧需顧脾胃」的中醫特色,尤其適合正虛邪戀、寒濕偏盛之證。

傳統服藥法


白朮1斤(土蒸),生薑1斤(搗出汁拌白朮,滓曬乾)。
上為末,將黑棗1斤,煮爛去皮核為丸。
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治諸瘧代參丸, 出處:《種福堂方》卷二。 組成:白朮1斤(土蒸),生薑1斤(搗出汁拌白朮,滓曬乾)。 主治:瘧疾。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