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中散
DIAO ZH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馮氏錦囊·雜症》卷三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調中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一、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疏肝理氣,緩解中焦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二、 健脾和胃: 木香能溫中散寒,健脾和胃,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有助於調理中焦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總而言之,木香在調中散中起到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脾胃氣滯、腹痛、腹脹等症狀。
調中散方劑中包含川楝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肝理氣,止痛消積: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積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引起的脘腹疼痛、消化不良、食積腹脹等症狀,川楝子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驅蟲殺蟲: 川楝子亦具有一定的驅蟲殺蟲功效,可用於治療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感染。
因此,在調中散方劑中加入川楝子,可以更好地發揮其疏肝理氣、消積止痛和驅蟲殺蟲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調中散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沒藥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調中散以調和脾胃、止痛止瀉為主要功效,加入沒藥可以增強其活血止痛的作用,尤其適用於寒凝氣滯、瘀血阻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腹瀉等症狀。
- 溫陽散寒: 沒藥還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調中散中加入沒藥,旨在增強其活血止痛、溫陽散寒的功效,更全面地治療脾胃失調引起的各種病症。
調中散的組成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健脾: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生津止渴之功效。調中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而人參則可以補益脾胃之氣,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虛弱的根本問題。
- 扶正祛邪: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抵抗外邪入侵。調中散不僅針對脾胃虛弱,同時也兼顧扶正祛邪,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人參的加入,可以更好地提升方劑的療效,使之更全面地治療疾病。
調中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和胃,化濕利水: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調中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濕濁內停等症,茯苓能健脾胃,助消化吸收,並化解濕濁,改善脾胃功能。
- 理氣止痛: 茯苓能利水滲濕,通暢氣機,有助於緩解脾胃氣滯、脘腹脹痛等症。調中散中,茯苓與其他理氣止痛藥物配合,能有效改善腹痛、腹脹等症狀。
調中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其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胃寒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調中散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肉桂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同時還能調和藥性,增強藥效,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因此,調中散中加入肉桂,不僅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還能增強整體療效,對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具有較好的臨牀應用價值。
調中散方劑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有二:
- 瀉下逐水: 牽牛子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逐水之效,可有效治療水腫、腹水、便祕等症狀,搭配調中散中的其他藥物,可更有效地調整脾胃,消除水濕,促進體液代謝。
- 消積化滯: 牽牛子還能消積化滯,對於積滯停滯、食積不化、腹脹滿悶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搭配其他藥物,可更全面地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調中散」
**主治功效:**嬰兒患有盤腸氣,肚子裡面疼痛難忍。
**組成藥物:**木香、川楝子、沒藥、人參、茯苓、肉桂、牽牛子。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川楝子:**性辛溫,歸肝、膽、小腸經。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可治療胸脅、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等。
**沒藥:**性溫味苦,歸肝經。具有活血調經、散瘀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牽牛子:**中藥名,為旋花科植物牽牛的種子。其味苦、性寒,歸腎、大腸經,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調中散」,主要成分是:木香、川楝子、沒藥、人參、茯苓、肉桂、牽牛子。主治功效是:嬰兒患有盤腸氣,肚子裡面疼痛難忍。
傳統服藥法
藿香葉半兩,縮砂半兩,蓬朮(炮)半兩,乾薑(炮)半兩,肉桂半兩,茴香(炒)半兩,草果半兩,麥芽(炒)3分,益智仁3分,橘紅3分,蒼朮(炒)2兩,神曲(炒)2兩,甜梗2兩,甘草(炙)3錢。止嘔進食。
上為末。
每服3錢,加生薑、大棗並少鹽,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調中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中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三。 組成:白茯苓、人參、紫河車、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小兒痘疹。
調中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三。 組成:香附、甘草、白茯苓、天仙藤、藿香、白芍藥、葛粉。 主治:小兒疳瀉、傷食瀉。
調中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白朮、人參、白茯苓、甘草(炙)、陳皮、罂粟殼。 主治:小兒虛積痢,腹肚痛,裏急頻。
調中散, 出處:《馮氏錦囊·雜症》卷三。 組成:青木香5分,川楝子(去皮核)5分,沒藥5分,人參5分,茯苓5分,桂(去皮)3分5厘,白牽牛25粒(一半生,一半炒)。 主治:嬰孩盤腸氣,腹內築痛。
調中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六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人參1錢,白茯苓1錢,白朮1錢(煨),木香1錢,禦米1錢,扁豆1錢,藿香1錢,訶子2個(煨),甘草1錢,石蓮肉1錢(1方加丁香,枳殼,蓽澄茄,肉豆蔻)。 主治:小兒下痢純白;吐瀉,氣虛不食,頭汗不止;胃氣虛弱,嘔吐腹脹;盤腸氣痛。
調中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五引《楊子建萬全護命方》。 組成:蓬莪朮3分,京三棱3分,甘草1兩,黃橘皮1兩,獨活1兩,芎藭1兩,防風1兩,桔梗1兩,白芷1兩,白朮1兩,木香1兩,青橘皮3錢。 主治:胃氣虛冷,少思飲食,面色痿黃,口無滋味,非時吐出清水,頻發泄瀉,忽時下黃沫白沫,嘔逆惡心,身多寒慄,唇皮無光,肌膚不澤,腸內虛鳴,心腹刺痛,忽然心中沉冷氣膈不安,一切脾胃虛冷證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