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真法枳殼散中含有枳殼,主要原因如下:
- 理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積化痰之功效。方中以枳殼為主藥,用以疏肝理氣,消食導滯,解除因氣機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噯氣等症狀。
-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氣止嘔,對於脾胃氣逆、嘔吐呃逆等症,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方中以枳殼配伍其他藥物,可協同作用,加強降逆止嘔的效果。
真法枳殼散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消食化積: 厚朴性溫,味苦辛,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止痛之功。枳殼則善於行氣消積,兩者搭配,能更有效地解決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等症狀,使消化功能恢復正常。
- 理氣止痛: 厚朴還能理氣止痛,與枳殼協同作用,更能有效緩解胃脘疼痛、胸脅脹滿等症狀,達到行氣止痛的功效。
因此,厚朴在真法枳殼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與枳殼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消食化積、理氣止痛的目的。
真法枳殼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枳殼則能理氣行氣,消積化滯,二者合用,可增強瀉熱通便的效果,適用於熱結便祕、腹痛脹滿等症。
- 清熱解毒: 大黃本身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滯,實熱證等。真法枳殼散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二者結合,可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
總之,大黃在真法枳殼散中起到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真法枳殼散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和胃降逆: 生薑味辛性溫,具有溫胃止嘔的作用,能與枳殼共同緩解脾胃氣逆、胸悶嘔吐等症狀。枳殼善於行氣消脹,生薑則溫中降逆,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和胃降逆的效果。
二、協調藥性: 枳殼性寒,容易寒涼脾胃,生薑則溫中散寒,可以溫和枳殼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同時,生薑的辛溫之性也能促進枳殼的藥力發揮,使藥效更佳。
真法枳殼散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 枳殼性苦寒,善於理氣消積,但其寒性較強,容易損傷脾胃。大棗性甘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可以緩和枳殼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使藥物更易被吸收利用。
- 調和氣血: 枳殼善於行氣,但容易耗氣傷血。大棗可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可以補充氣血,協調枳殼行氣的作用,避免因行氣過度而耗損氣血。
真法枳殼散為一方經典的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包含了烏頭這一成分。烏頭,性味辛、溫,有毒,歸心、肝、腎經,具有強烈的溫經散寒、止痛作用,常被用於治療各種寒凝血瘀所導致的疼痛症狀。在真法枳殼散中加入烏頭,主要是基於該方對於治療寒濕阻滯、氣滯血瘀等病證的療效需求。烏頭能夠有效緩解因寒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酸痛等症狀,同時也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行氣活血效果。不過,由於烏頭含有毒性成分,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遵循醫師指導,以免發生中毒反應。總體而言,烏頭在真法枳殼散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以毒攻毒”的治療原則,通過合理配伍來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真法枳殼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範疇包含三類病理表現:
- 精神異常與氣機阻塞:如「發狂若瘧」(狂躁如瘧疾般陣發)、「五膈氣噎塞病」(氣逆導致胸膈痞塞、吞咽困難),屬氣滯痰凝血瘀化火,上擾心神或壅塞胸膈。
- 脾積氣滯:氣血結滯引起的腹脹如鼓、腹內痞塊(蠱脹),兼「身瘦面黃」為脾虛運化失常、氣血不生之象。
- 瘀血內結:服藥後「下黑惡物瘀血」為核心指徵,說明此方強效破血逐瘀,針對久病入絡或癥積形成的瘀阻。
整體病機為氣滯、血瘀、痰濕膠結,病位涉及肝脾,屬實證爲主,或虛實夾雜(如脾虛兼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對分析
- 厚朴(炮製後):
- 原材經大黃、生薑、烏頭、大棗同煮,為關鍵炮製法。大黃瀉下通腑,生薑散寒止嘔,烏頭溫經破積,大棗和中緩毒。厚朴去燥烈之性,保留行氣消脹之力,兼納諸藥功效,轉為「辛開苦降、溫通化瘀」之性。
- 主攻「氣滯」:破氣除滿,針對腹脹如鼓、噎塞痞悶。
- 枳殼:
- 量輕於厚朴(4兩vs.1斤),輔助寬中下氣,與厚朴協同疏通三焦氣機,尤善開胸膈鬱結(對應「五膈氣」)。
2. 配伍精髓
- 膩粉(輕粉):
- 為汞製劑,古代用於攻毒逐水、通利二便。此方取其「通竅利滯」之力,助厚朴、枳殼開塞,並引瘀血穢濁從下竅出。
- 與大黃(炮製厚朴時已用)形成「通下-瀉濁」合力,但膩粉性猛,僅用微量(三錢匕),避免傷正。
3. 治療原理
- 氣血同治:
- 厚朴+枳殼行氣破滯,解除氣機壅塞;膩粉+炮製中的大黃、烏頭活血通絡,推陳致新。氣行則血行,血瘀去則氣機自暢。
- 標本兼顧:
- 雖以攻邪為主,但炮製時加入大棗、生薑調和藥性,減緩峻烈之弊,避免傷及脾胃。
三、方劑特色
- 重劑量懸殊:厚朴用量遠超他藥,突出「氣滯為本,瘀血為標」的辨證邏輯。
- 層次化瀉實:先以行氣開鬱緩解急症(腹脹、噎塞),繼而通瘀攻積根除頑疾,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 暗含「通陽」思維:烏頭溫通、生薑散寒,針對氣血瘀久可能化寒的潛在病機。
此方體現古代「峻藥緩攻」智慧,針對複雜癥積(如肝硬化腹水、癲狂痰瘀型),透過精準配伍與炮製轉化,達「去菀陳莝」之效。
傳統服藥法
枳殼4兩,厚朴1斤(去皮,銼。用大黃2兩,生薑4兩,棗50枚,烏頭2兩,並銼細,以水煮棗爛熟,只用厚朴)。
上藥各為細末,每厚朴八錢匕,枳殼三錢匕,膩粉三錢匕,同研為散。
每服半錢匕,熟米飲調下,日3次,不拘時候,連服三日。重者不過5日,遂下黑惡物瘀血,疾便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真法枳殼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中。 組成:枳殼4兩,厚朴1斤(去皮,銼。用大黃2兩,生薑4兩,棗50枚,烏頭2兩,并銼細,以水煮棗爛熟,隻用厚朴)。 主治:發狂若瘧,及五膈氣噎塞病,兼脾積氣。氣血結滯,腹脹或蠱,身瘦面黃,肚急如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