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赴筵散

加味赴筵散

JIA WEI FU Y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肺經 18%
脾經 18%
胃經 12%
心經 11%
腎經 8%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膽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赴筵散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消化:高良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助消化、止嘔逆的功效。赴筵散主要針對脾胃虛寒所致的飲食積滯、脘腹脹滿等症,高良薑可溫中散寒,促進脾胃消化功能,緩解胃寒不適。
  2. 解酒醒脾,增進食慾:高良薑亦有解酒醒脾之效,可幫助解除酒食過飽所引起的消化不良、胸悶氣脹等症狀,同時,其辛溫之性有助於增進食慾,提高胃口。

加味赴筵散中含有烏頭,原因主要有二:

  1. 溫陽散寒、止痛止咳: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止痛止咳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咳嗽、胸痛等症狀。赴筵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咳嗽、胸痛、痰多,烏頭的溫陽散寒功效可以幫助患者祛除寒邪,緩解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效: 烏頭與其他藥物如麻黃、桂枝、細辛等配合使用,可以增強其散寒解表、止咳化痰的作用,達到治療效果。烏頭的使用需嚴格控制劑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中毒風險。

加味赴筵散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解表清熱:赴筵散本身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所致的頭昏腦脹、發熱惡寒、鼻塞流涕等症狀。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清熱的功效,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加強解表清熱之效。
  2. 宣通鼻竅,止流涕:赴筵散中常配伍辛涼解表藥物,如薄荷、菊花等,用於清熱解表,但同時也可能導致鼻竅閉塞。荊芥具有宣通鼻竅的作用,能改善鼻塞流涕症狀,使藥效更為全面。

加味赴筵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溫經散寒,止痛開竅: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赴筵散主治頭風眩暈、鼻塞不通、耳鳴耳聾等症,細辛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改善頭部及五官的症狀。

二、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加味赴筵散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也具有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細辛與之相配,可增強藥物的療效,達到協同作用,更好地治療頭風眩暈、鼻塞不通等症。

「加味赴筵散」中加入乳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赴筵散本身以活血化瘀為主,乳香的加入能加強藥效,更有效地改善血瘀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行氣止痛:乳香還具有一定的行氣止痛作用,能疏通經絡,解除氣血阻滯,進一步緩解疼痛。赴筵散多用於治療胸脅、脘腹等部位的疼痛,乳香的加入能更有效地緩解疼痛,促進康復。

加味赴筵散中添加白芷,主要是為了其芳香化濕解毒止痛的功效。

白芷味辛性溫,具有通竅祛風燥濕的特性,可有效改善因濕氣困阻而引起的鼻塞、流涕、頭脹等症狀。同時,白芷亦能解毒消腫,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等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赴筵散本身以驅除濕邪、止痛為主,加入白芷可以增強其祛濕止痛的功效,並提升藥效,使藥物更能針對病患的實際情況進行治療。

加味赴筵散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止痛止嘔。赴筵散本身以溫中和胃、行氣止痛為目的,花椒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散寒止痛之效,對於因寒邪犯胃導致的脘腹冷痛、噁心嘔吐等症狀,能起到更好的緩解作用。
  2. 芳香闢穢,開胃健脾: 花椒氣味芳香,能開胃健脾,闢除飲食中的穢氣,有助於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赴筵散多用於飲食不節、胃寒氣滯所致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症,花椒的加入可輔助開胃消食,使療效更為顯著。

加味赴筵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之功效。赴筵散本身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白僵蠶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祛風止痙的效果,使之更有效地控制抽搐發作。
  2. 化痰開竅: 白僵蠶亦能化痰開竅,對於小兒驚風伴有痰濁阻竅者,白僵蠶能協助清熱化痰,使痰液排出,開通經絡,進而緩解驚風症狀。

綜上所述,白僵蠶的加入不僅提升了加味赴筵散的祛風止痙功效,同時也增強了方劑化痰開竅的作用,使之更適合治療小兒驚風等症。

加味赴筵散中添加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皁莢味苦甘,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潤腸通便之效。對於赴筵後積食不化、脘腹脹滿、大便不暢等症,皁莢能有效改善,有助於促進消化吸收,減輕食積帶來的負擔。
  2. 清熱解毒:皁莢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赴筵時,多食肥膩之物,容易導致熱毒內生,皁莢能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對機體的損害,促進身體恢復平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赴筵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牙痛」,屬外治散劑。其用法強調「擦於患處,咬定後吐涎」,顯示針對牙齦腫痛、蛀牙或風火牙痛等实熱或寒凝疼痛。古代方劑中「赴筵」之名,隱喻其速效,能緩解劇痛以赴宴社交,反映其止痛為首要目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溫通散寒止痛

    • 良薑、草烏、川椒:三味辛熱之品,擅長溫散寒邪、驅風止痛。草烏(毒性去黑皮處理)能麻痹局部神經以鎮痛,川椒殺蟲(古喻蛀牙為蟲蝕),良薑行氣散寒,針對寒凝或風冷誘發之牙痛。
    • 細辛、白芷:辛香走竄,通竅止痛。細辛「通九竅」而治頭面風痛,白芷入陽明經(循行齒齦),散風燥濕,協同增強局部氣血流通。
  2. 祛風解痙消腫

    • 荊芥穗、僵蠶:疏風熱、解痙攣。荊芥輕揚散表邪,僵蠶熄風化痰,古用以治風痰上攻之頰腫(如牙齦急性炎症)。
    • 豬牙皂角:辛烈開竅,化痰通絡,其刺激性可促唾液分泌(吐涎),引邪外出。
  3. 活血定痛

    • 乳香:活血散瘀,消腫生肌,改善局部氣血滯澀之痛,尤適合牙齦腫脹伴瘀血者。

綜合原理
全方以「辛熱散寒+祛風活血」為核心,利用藥物辛辣刺激之性,局部塗擦後產生麻痹、發熱感,暫時抑制痛覺;同時透過「吐涎」排出風痰濕濁,減輕牙周壓力。適用於寒證或風寒挾濕的牙痛,對實熱證(如胃火熾盛)可能需配伍清熱藥。其快速止痛邏輯類似現代「局部麻醉」與「抗炎引流」思路,體現中醫「通則不痛」之法。

傳統服藥法


良薑、 草烏(去黑皮)、 荊芥穗、 細辛、 乳香(另研)、 香白芷、 真川椒(去目)、 僵蠶、 豬牙皂角(去弦)各等分。
上為末。
每用少許,擦於患處,上下牙咬定。有涎吐出,不得吞咽,良久其痛即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散溫通,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赴筵散,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九。 組成:良薑、草烏(去黑皮)、荊芥穗、細辛、乳香(另研)、香白芷、真川椒(去目)、僵蠶、豬牙皂角(去弦)各等分。 主治:牙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