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腦丸
JI NA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雞腦丸方劑中包含硃砂,其原因主要有二: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古人認爲雞腦具有補腦益智的作用,而硃砂能鎮定心神,緩解因心神不安引起的失眠、多夢、驚悸等症狀,與雞腦相輔相成,共同發揮鎮心安神之效。
2. 驅邪避穢: 硃砂在古人眼中,具有辟邪驅穢的功效,被認為可以驅除體內邪氣,防止外邪入侵。雞腦丸用於治療一些疑難雜症,加入硃砂,一方面可以加強其鎮心安神作用,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古人對藥物的“陰陽五行”理論理解,以達到驅邪避穢、治療疾病的目的。
雞腦丸方劑中加入牛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牛黃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能有效緩解高熱、神昏、驚厥等症狀,與雞腦丸清熱、鎮驚、開竅的功效相輔相成,提升藥效。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牛黃亦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對於因熱毒壅盛導致的頭部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雞腦丸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滋養腦髓: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調經止痛的功效。雞腦丸用於治療腦髓不足所致的頭昏、健忘、失眠等症,而當歸能補血活血,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滋養腦髓,提高腦部功能。
- 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雞腦丸中其他藥材如遠志、柏子仁等,也具有補益腦髓、安神定志的功效。當歸與這些藥材配伍,相輔相成,更能發揮補益腦髓、改善腦部功能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雞腦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出自古代醫籍,主治「小兒夜多驚啼,欲成癇候」。此症表現為嬰幼兒夜間頻繁驚醒、哭鬧不安,甚至伴隨抽搐、目睛上視等類似癇證(癲癇)的前兆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因小兒神氣未充、肝風內動,或外受驚嚇導致心神不寧、風痰上擾所致,屬「驚風」範疇。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雄雞腦
- 傳統認知:雞腦性溫,古人認為「以形治形」,取其動物腦髓之質,能安神定驚,尤宜小兒驚癇。《別錄》載其「主小兒驚癇」,《本草綱目》亦言其可治「小兒天吊驚風」。
- 現代推論:動物腦組織含神經傳導物質(如膽鹼、磷脂),可能對神經系統有調節作用,但其機理需進一步驗證。
丹砂(硃砂,研細)
- 傳統認知:丹砂性微寒,重鎮安神,為古代鎮驚要藥。《本草經》稱其「養精神,安魂魄」,適用於驚悸癲狂。此處用其鎮攝浮越之心神,抑肝風內動。
- 現代推論:硃砂主成分為硫化汞,具中樞抑制作用,但長期使用有重金屬蓄積風險。古人用量極微(半兩分製多丸),且短期用於急症,可能取其速效。
牛黃(研細)
- 傳統認知:牛黃苦涼,清心豁痰、息風開竅,為治熱病驚風之聖藥。《別錄》謂其「療小兒百病,諸癇熱」。此藥協同丹砂,增強清熱鎮驚之效。
- 現代推論:牛黃含膽酸類成分,可鎮靜抗驚厥,抑制中樞神經過度興奮。
當歸(切,焙)
- 傳統認知:當歸甘溫,養血和血。小兒驚啼或因血虛生風,當歸養血以柔肝息風,兼制丹砂、牛黃之寒涼,防其傷正。
- 現代推論:當歸揮發油及阿魏酸等成分,可能調節神經遞質,輔助鎮靜。
配伍邏輯與方義
- 標本兼治:
- 治標:丹砂重鎮、牛黃清熱,直接鎮驚息風;雞腦「同氣相求」以安神。
- 治本:當歸養血,調和肝血以減風動之源。
- 劑型設計:黍米大丸劑,適合嬰兒吞服;薄荷湯送下,取其輕清宣散,疏解肝郁。
潛在治療機轉
此方結合「重鎮安神」(丹砂)、「清熱豁痰」(牛黃)、「血肉有情」(雞腦)、「養血和血」(當歸)四法,共奏鎮驚安眠之效。其作用可能透過調節神經興奮性(如抑制GABA受體過度活化)、緩解腦部異常放電(癇樣活動)達成,符合古代「平肝息風、安魂定魄」之理論。
結語
雞腦丸體現古代「以臟補臟」思維與藥物配伍的協同性,針對小兒驚啼的風、痰、熱、虛多元病機,雖部分藥物(如硃砂)現代需謹慎,然其組方思路仍具中醫「辨證論治」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雄雞腦1分,丹砂(研細)半兩,牛黃(研細)1分,當歸(切,焙)1分。
上將當歸為末,以雞腦、丹砂等和勻為丸,如黍米大。
100日兒每服1丸,薄荷湯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雞腦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 組成:雄雞腦1分,丹砂(研細)半兩,牛黃(研細)1分,當歸(切,焙)1分。 主治:小兒夜多驚啼,欲成癇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