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砂散

土砂散

TU SHA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脾經 28%
肺經 14%
腎經 14%
肝經 14%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土砂散中包含硃砂,主要源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煩躁不安等症狀,硃砂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化瘀止痛: 硃砂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然而,硃砂屬於重金屬,使用需謹慎,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土砂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土砂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補血養血,潤燥生津: 土砂散中常配合其他藥材,如川芎、紅花等,但若患者因跌打損傷導致氣血不足,則當歸的補血養血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並能滋潤血脈,緩解疼痛。

因此,當歸在土砂散中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和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跌打損傷造成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土砂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風疹進退,腫癢」,乃針對小兒風邪外襲肌表,導致氣血不和、皮膚瘙癢腫脹之證。風疹特性為時發時退,疹色多淡紅或蒼白,遊走不定,伴隨搔癢難忍。古代醫家認為此證與「風邪挾濕」有關,風性善行數變,濕性黏滯,故需疏風透邪、調和血分以止癢消腫。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土砂(推測為「土茯苓」或「砂仁」):

    • 若為「土茯苓」,其性甘淡平,能解毒除濕、通利關節,適用於濕熱瘡毒,可透達肌表濕邪,緩解腫癢。
    • 若為「砂仁」,其辛溫芳香,能醒脾化濕、行氣寬中,助氣機暢通以驅風邪,間接調和營衛。
    • 二者均能針對「風濕相搏」之病機,但土茯苓偏重清利濕毒,砂仁偏重溫化行氣,需結合臨床脈證判斷。
  2. 當歸:

    • 性溫味甘辛,為血分要藥,功能補血活血、祛風潤燥。
    • 風疹瘙癢與血虛風燥或血滯不暢相關,當歸既能養血以固本,又能活血以息風,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治療原理:

  • 疏風祛濕,調和氣血: 土砂散以土砂(或砂仁)祛風滲濕,當歸調血和營,二者一氣一血,共奏祛邪固表之效。
  • 外用內服,標本兼顧: 冷酒調服可引藥達表(酒行藥勢),外塗直接作用於患處,緩解局部腫癢。冷酒性涼,兼制風熱之性,契合小兒稚陰稚陽之體。

推衍功效:
此方雖簡,然暗含「氣血同治、表裡雙解」之思路,除風疹外,或可應用於其他風濕癮疹、輕度濕瘍等證,惟需辨明寒熱虛實加減配伍。

傳統服藥法


土砂、當歸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1錢,冷酒調下;兼用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幼兒風疹

相同名稱方劑


土砂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五。 組成:土砂、當歸各等分。 主治:小兒風疹進退,腫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