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香散

二香散

ER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熱 (1.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30%
脾經 16%
膀胱經 13%
腎經 8%
肺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香散中加入藿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化濕: 藿香性辛溫,氣味芳香,具有化濕解暑之功,可有效驅散濕邪,緩解因溼熱所致的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二香散主治暑溼內鬱,脾胃不和,故加入藿香可增強其化溼解暑、健脾和胃之效。
  2. 升清降濁: 藿香味辛,氣味芳香,能升發陽氣,使脾胃升清,而其辛溫之性又可助陽氣下降,使濁氣下行。二香散中多搭配其他清熱解暑、健脾利溼的藥物,與藿香配合使用,可增強升清降濁之效,更有利於恢復脾胃功能,達到驅除暑溼、清熱利溼的目的。

二香散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降逆: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
  2. 行氣止痛: 丁香有行氣止痛之效,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胃脘脹痛等。

二香散常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胃脘脹痛等症,丁香的溫中降逆、行氣止痛作用,恰好能針對這些病症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二香散中加入滑石,主要是為了其清熱利濕、滑腸通便的功效。

滑石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暑、滑腸通便的功效。其利水滲濕的作用可以幫助排泄體內濕熱,清熱解暑則能緩解暑熱引起的不適,而滑腸通便則能改善便祕情況。

在二香散中,滑石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清熱利濕、通利二便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小便不利、腹脹、便祕等,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香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妊娠胎氣不安」,其病機關鍵在於「氣機升降失調」。具體表現為:

  1. 氣滯中焦:妊娠時胞宮氣血下聚養胎,中焦脾胃氣機易壅滯,故見「飲食不美」、「嘔吐酸水」。
  2. 濕濁困脾:氣滯則脾運不健,濕濁內生,故「起坐覺重」、苔膩等濕阻證候顯現。
  3. 胃失和降:升降失常,胃氣上逆,引發嘔吐;酸水乃肝胃不和之象,反映木鬱剋土。

全方以「調暢胃氣」為核心,透過理氣化濕、和胃降逆,使中焦氣機通暢,胎氣自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為三大層次

  1. 行氣醒脾(主攻氣滯)

    • 木香(君):辛散苦降,專行中焦滯氣。
    • 砂仁白豆蔻丁香(臣):溫中行氣,醒脾開胃,助木香化解痞滿。
    • 厚朴蒼朮(佐):燥濕消脹,針對濕阻氣滯之「起坐覺重」。
  2. 化濕和胃(針對濕濁)

    • 藿香(君):芳香化濕,辟濁止嘔,為濕困中焦要藥。
    • 半夏曲茯苓(臣):化痰滲濕,和胃降逆,斷嘔吐之源。
    • 橘皮(佐):理氣燥濕,助脾運化。
  3. 溫補固本(調和藥性)

    • 益智仁(佐):溫脾攝涎,防辛香耗氣。
    • 炙甘草生薑大棗(使):調和諸藥,補益脾胃,護胎安中。

二、治療原理

  1. 氣機升降復常

    • 木香、砂仁等行氣藥疏通中焦,恢復脾升胃降之職。
    • 藿香、半夏一升一降,調節氣機樞紐,嘔逆自止。
  2. 濕濁分消

    • 蒼朮、厚朴苦溫燥濕,茯苓淡滲利濕,使濕邪從內化解、從下滲出。
  3. 肝胃關係調和

    • 丁香、白豆蔻抑木溫胃,緩解「嘔吐酸水」之肝胃不和。

三、方劑特點

  • 辛香與甘緩並用:行氣藥多辛溫,佐甘草、大棗防其傷胎。
  • 標本兼顧:既解氣滯濕阻之標,又益智、生薑等顧護脾胃之本。

此方體現「疏導為主,補益為輔」的妊娠病治法,符合「有故無殞」之旨,重在調氣而非峻攻,故能安胎止嘔並行不悖。

傳統服藥法


木香半兩,藿香葉半兩,白豆蔻仁半兩,半夏曲半兩,厚朴(制)半兩,橘皮半兩,茯苓半兩,蒼朮(炒)半兩,甘草(炙)半兩,益智仁1兩,縮砂仁1兩,丁香2錢半。
調暢胃氣。
上為粗末。
每2錢半,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胰臟炎霍亂心內膜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乳房腺體瘤容易焦慮恐懼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癤和癰細菌性食物中毒女性乳房惡性腫瘤(乳腺癌)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香散, 出處:《松峰說疫》卷二。 組成:木香(末)3分,檀香(末)3分。 主治:天行壯熱。

二香散, 出處:《醫方大成》卷二。 組成:藿香正氣散、黃連香薷散。 主治:暑濕相搏,霍亂轉筋,煩渴悶亂。

二香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組成:香鼠1枚(和毛炙令焦),麝香少許(别研)。 主治:遠年冷漏。

二香散, 出處:《醫部全錄》卷一五二。 組成:赤龍爪20個,苦丁香20個,苦葫蘆子1撮,麝香少許。 主治:鼻中肉螻蛄。

二香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組成:白丁香(直者)49粒,丁香21枚(爲末),石燕子1枚(搗,研),硫黃(研)3錢,膩粉(炒)1錢匕(研),密陀僧(研)3錢,硇砂(研)3錢。 主治:小兒乳癖。

二香散, 出處:《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五。 組成:蘇莖葉1兩,陳皮1兩,蒼朮1兩,香薷2兩,香附子2兩,厚朴半兩,甘草半兩,扁豆半兩。 主治:四時感冒冷濕寒暑,嘔惡泄利,腹痛瘴氣,飲冷當風,頭疼身熱,傷食不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