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珠散

油珠散

YOU Z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5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5%
胃經 19%
大腸經 15%
脾經 10%
腎經 10%
膀胱經 10%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油珠散中包含滑石,主要是因為滑石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入肺、膀胱經,能清熱利濕,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痛、腹瀉、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止痛止癢:滑石能清熱止癢,對於濕疹、皮炎等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有緩解作用。

油珠散中,滑石與其他藥物配合,發揮清熱利濕、止痛止癢的功效,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痛、腹瀉、小便不利以及濕疹、皮炎等症狀。

油珠散方劑中加入丁香,是利用其溫中降逆、溫腎納氣、止嘔止瀉的功效。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其溫中降逆之功,可溫暖脾胃,降逆止嘔;溫腎納氣,可溫補腎陽,固攝元氣,從而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因此,油珠散中加入丁香,有助於溫暖脾胃,化解寒凝,促進消化,達到止嘔止瀉的效果。

油珠散中含有皁莢,主要源於其祛風止癢的功效。

皁莢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消腫止痛、祛風止癢、殺蟲等作用。其皁苷成分可抑制皮膚炎症,緩解瘙癢,適用於治療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等症。

此外,皁莢還有活血化瘀、通經等功效,對於一些伴隨血瘀的皮膚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油珠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療「小兒吐」,古代醫家針對小兒脾胃嬌弱、易因飲食不節或外邪侵擾導致氣機逆亂、嘔吐不止的證候而設。小兒嘔吐多因中焦氣滯、痰濕壅阻或胃寒上逆,油珠散以滑石、丁香、豬牙皂角三味相配,旨在降逆止嘔、化濕行氣,其給藥方式(滴油調灌)亦暗合「引藥下行」之意,尤其適合小兒拒藥或嘔吐頻發時服用。


組成藥物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滑石(末)

    • 性味歸經:甘淡寒,入胃、膀胱經。
    • 作用:利水滲濕、清熱解暑,能通利水道而引濕熱下行。
    • 本方邏輯:小兒嘔吐常見濕熱或痰濕阻滯中焦,滑石通過分利濕濁,減少胃腸濕阻引起的氣逆。其沉降之性亦有助穩定氣機。
  2. 丁香(末)

    • 性味歸經:辛溫,入脾、胃、腎經。
    • 作用:溫中降逆、散寒止嘔,為治胃寒嘔逆要藥。
    • 本方邏輯:針對小兒脾胃虛寒或乳食冷傷所致的嘔吐,丁香能溫胃散寒、降逆氣,與滑石寒溫相制,防其過寒傷陽。
  3. 豬牙皂角(蜜炙)

    • 性味歸經:辛鹹溫,入肺、大腸經。
    • 作用:祛痰開竅、通壅導滯。蜜炙後緩其峻烈之性,兼顧潤燥。
    • 本方邏輯:小兒嘔吐若伴痰涎壅盛,皂角能豁痰通塞,助氣機宣通,與丁香協同調暢中焦氣機。

配伍與給藥設計原理

  • 寒溫並用:滑石性寒清利,丁香性溫降逆,兩者制約而兼顧濕熱或寒濕嘔吐的不同病機。
  • 痰氣同調:皂角專攻痰阻,丁香理氣,滑石滲濕,共解「痰濕氣滯」之嘔吐根源。
  • 給藥巧思:以漿水(粟米汁發酵液)送服,取其和胃降氣之效;滴油浮於藥面後沉下,象徵藥力沉降,引逆氣下行,符合中醫「因勢利導」思維。

此方簡潔而層次分明,針對小兒嘔吐「濕、痰、寒、滯」的核心病機,通過藥物配伍與特殊服法,調和胃氣、恢復升降之常。

傳統服藥法


滑石(末)1錢,丁香(末)1錢,豬牙皂角(去皮,蜜炙黃色)1錢。
上為末。
每服半錢,用漿水半盞,滴好油一點在漿下,抄藥在油星上,候沈下,調灌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同名稱方劑


油珠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滑石(末)1錢,丁香(末)1錢,豬牙皂角(去皮,蜜炙黃色)1錢。 主治:小兒吐。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