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玉液散

藿香玉液散

HUO XIANG YU Y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中性 (0.9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30%
脾經 16%
膀胱經 14%
腎經 7%
肺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藿香玉液散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 丁香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方中藿香、佩蘭等清熱解暑,易損脾胃陽氣,丁香可溫補脾胃,防止藥性過寒。
  2. 芳香闢穢: 丁香氣味芳香濃烈,能闢穢除惡,與其他藥物配合,增強解暑化濕功效。同時,丁香能溫中止嘔,與藿香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嘔的效果。

藿香玉液散中包含滑石,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解暑止瀉: 滑石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暑止瀉的功效。藿香玉液散主要針對暑濕內蘊,脾胃失調所致的症狀,滑石可清熱利濕,幫助化解暑熱,並促進體內濕氣排出,達到解暑止瀉的效果。
  2. 利水通淋: 滑石還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對於暑濕所致的尿頻、尿痛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因此,藿香玉液散中加入滑石,能有效增強其清熱利濕、解暑止瀉的功效,並輔助利水通淋,達到治療暑濕內蘊、脾胃失調的目的。

藿香玉液散中包含藿香,是因其具有芳香化濕、解暑止嘔、理氣止痛之功效。

藿香味辛、性涼,入脾、胃經。其揮髮油中的香豆素類化合物具有顯著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能有效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並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起到化濕解暑、止嘔的效果。同時,藿香還能疏肝理氣,緩解胸悶、腹脹等不適症狀。因此,藿香在藿香玉液散中,可有效改善暑濕所致的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藿香玉液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範疇廣泛,主要針對「脾胃濕濁內阻、氣機升降失常」所致諸症:

  1. 嘔逆吐瀉與霍亂不安:核心病機為濕濁中阻,清陽不升則瀉,濁陰不降則嘔。霍亂之吐瀉暴作,亦屬濕熱或寒濕擾亂脾胃。
  2. 傷寒瘧病後期嘔逆:外感餘邪未清,濕熱穢濁滯留中焦,胃氣上逆。
  3. 煩躁不眠、腹脹:濕阻氣滯,郁而化熱,擾動心神;腹脹為濕濁壅塞脾胃氣機。
  4. 二便異常與躁渴:小便赤澀因濕熱下注膀胱;大便瀉為脾不運濕;躁渴悶亂乃濕熱內蘊,津液不布之假性燥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藿香(2錢)

    • 辛溫芳香,醒脾化濕,專解中焦穢濁之氣。《本草圖經》載其「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能外散表濕、內和中焦,針對濕濁根源。
  2. 臣藥:桂府滑石(4兩,燒)

    • 滑石性寒滑利,燒製後減其寒性,增收斂之效,既利小便以通淋澀(治小便赤澀),又質重沉降助止瀉。其與藿香寒溫相制,清濕熱而不傷中陽。
  3. 佐使藥:丁香(1錢)

    • 辛溫降逆,專攻胃寒嘔噦,《開寶本草》言其「療嘔逆甚驗」。此藥少量佐入,助藿香溫化濕濁,並降胃氣以止嘔逆。

配伍特點

  • 辛開苦降,斂瀉並行:藿香、丁香辛溫升發,醒脾開郁;滑石沉降利濕,導邪下行。一升一降,復脾胃氣機。
  • 標本兼治:藿香化濕治本,滑石、丁香針對嘔瀉之標,合而調暢三焦水道。
  • 米飲調服:借穀氣護胃,防滑石寒滑傷中,亦助藥力溫和布散。

結論
此方以芳香化濕為核心,結合降逆止嘔、分利二便之法,適用於濕濁或兼寒熱錯雜之脾胃病症,體現「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及「脾胃喜芳香」的傳統理論。

傳統服藥法


丁香1錢,桂府、滑石4兩(燒),藿香2錢。
上為極細末。
每服2錢,小兒半錢,清米飲調下,溫冷服。大人霍亂吐瀉,水打臘茶調下2錢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上吐下瀉霍亂瘧疾排尿困難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睡眠障礙小便顏色偏黃

相同名稱方劑


藿香玉液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丁香1錢,桂府滑石4兩(燒),藿香2錢。 主治:諸嘔逆吐瀉,或霍亂不安,及傷寒瘧病前後嘔逆吐穢,躁不得眠睡,腹脹,或小便赤澀,大便瀉,躁渴悶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