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毒丸

敗毒丸

BAI D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九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3.7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膀胱經 20%
心經 17%
肝經 14%
脾經 8%
腎經 8%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敗毒丸中包含全蠍,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功效。其毒性可解毒攻毒,對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祛風止痙,鎮痛止癢: 全蠍還具有祛風止痙、鎮痛止癢的功效。對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皮膚瘙癢等症狀,全蠍都能發揮一定的療效。

因此,全蠍在敗毒丸中起到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祛風止痙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熱毒內盛、風熱襲表、筋脈痺痛等病症。

敗毒丸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解表,發散風寒: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對於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者,麻黃能解表散寒,宣肺通竅,有助於驅散外邪,恢復正氣。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敗毒丸中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而麻黃的宣肺解表作用可以促進這些藥材的藥效發揮,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麻黃在敗毒丸中發揮著宣肺解表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治療外感風寒,達到疏風散寒、清熱解毒的功效。

敗毒丸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精妙,旨在驅散體內寒濕,增強人體免疫力。在敗毒丸的組成中,杜鵑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草藥。杜鵑,在中醫學中又稱為「映山紅」,性溫、味甘微苦,歸肺、心、膀胱經,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它之所以被選入敗毒丸,主要是因為其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排出毒素,同時還能調節免疫功能,增強人體對外來病毒和細菌的抵抗力。此外,杜鵑還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對於由寒濕所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輔助治療效果。因此,杜鵑在敗毒丸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因病制宜的治療原則。

敗毒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功效。在敗毒丸中,它能協助其他藥物清除體內熱毒,並鎮定心神,緩解因熱毒入侵所致的煩躁、驚悸等症狀。

二、 增強藥效: 硃砂與其他藥材配伍,能起到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硃砂與黃連、黃柏等清熱解毒藥材合用,可以提高其藥效,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敗毒丸為傳統中藥方劑,主要針對「傷寒陰陽二毒」而設,其組成與配伍體現了古代醫家對外感熱病辨證論治的思路。以下從主治、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三方面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傷寒陰陽二毒」之說源於古代對外感熱病的分類:

  • 陽毒:多表現為熱症亢盛,如面赤煩躁、身熱頭痛等。
  • 陰毒:多見寒化證候,如肢冷惡寒、脈沉細等。
    此方通過發汗解表、攻毒祛邪,以調和陰陽、開泄腠理,使邪隨汗而解,主治傷寒初期邪在表裡之間的證候,尤適用於寒熱錯雜或毒邪內閉者。

二、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

  1. 麻黃(君藥)

    • 辛溫發汗,開泄腠理,為解表散寒之要藥,主導全方驅邪外出的方向。
    • 與乾蠍配伍,增強透表達邪之力;若按《普濟方》作「乾葛」,則轉為解肌退熱,適宜陽毒熱重者。
  2. 乾蠍(或乾葛)

    • 乾蠍:性辛平,擅長熄風通絡、攻毒散結。推測用於陰毒時,可疏通經絡鬱閉,助麻黃開表。
    • 乾葛:若替換為葛根,則加強生津解肌,適應陽毒熱盛傷津之證,體現方劑靈活性。
  3. 躑躅花、蕪花

    • 二者均具辛散之性:
      • 躑躅花(羊躑躅)辛苦溫,能祛風除濕、散瘀止痛,助麻黃宣散表邪。
      • 蕪花醋炒後毒性減緩,攻逐水飲,協同破除體內痰濕瘀滯,使邪有出路。
  4. 朱砂

    • 鎮心安神,清熱解毒,針對熱毒擾神之躁動,亦能制衡全方辛烈之性。
  5. 豉心為丸,薑豉湯/熱水送服

    • 豆豉宣鬱透表,薑湯助麻黃發散(陽毒),熱水溫通(陰毒),均強化解表透邪之效。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汗法」為核心,結合攻毒、通絡、鎮心三層作用:

  1. 發汗解表:麻黃主導開表,配合躑躅花、蕪花辛散,使表邪隨汗而解。
  2. 疏通經絡:乾蠍通絡或乾葛解肌,針對邪氣鬱閉經絡之病機。
  3. 調和陰陽
    • 陽毒用薑豉湯送服,取其辛涼透熱;
    • 陰毒以熱水助藥力溫通,平衡寒化之偏。
  4. 解毒定驚:朱砂清熱鎮心,防熱毒內陷,體現「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預防治療思想。

此方結構簡練,寒溫並用,體現古代以「透邪外出」為先的治傷寒思路,適用於表邪未盡、內有鬱毒之證。

傳統服藥法


乾蠍半兩(微炒),麻黃1兩(去根節),躑躅花1分,蕪花1分(醋炒,令乾),朱砂1分(細研)。
上為末,以水研豉心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丸,陽毒煎薑豉湯送下,陰毒熱水送下。不用衣覆,汗當自出。
方中乾蠍,《普濟方》作「乾葛」 。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敗毒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敗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八。 組成:巴豆(去皮心膜)3枚,鉛丹少許。 主治:一切癰瘡未破者。

敗毒丸,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乾蠍半兩(微炒),麻黃1兩(去根節),踯躅花1分,蕪花1分(醋炒,令乾),朱砂1分(細研)。 主治:傷寒陰陽二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