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熨當歸湯

淋熨當歸湯

LIN YUN DANG GU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胃經 16%
脾經 16%
膀胱經 11%
肺經 11%
心經 11%
腎經 5%
膽經 5%
心包經 5%
肝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淋熨當歸湯」方中使用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調經: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此湯藥主治婦女經期不調、月經量少、痛經等症狀,而當歸能補血養血,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月經週期,緩解疼痛。
  2. 潤腸通便: 當歸亦具潤腸通便之效,能改善因氣血不足而引起的便祕症狀。淋熨是指女性經期前後或產後出現的腰痠腿痛、小腹墜脹等症狀,而當歸的潤腸通便作用能緩解淋熨症狀,使氣血運行順暢。

因此,當歸在「淋熨當歸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有效治療女性經期及產後相關病症。

「淋熨當歸湯」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藁本性溫,味辛,歸肝經,具有行氣止痛、祛風散寒的功效。淋病患者常伴有腰膝痠痛、小腹墜脹等症狀,藁本可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 淋病多因濕熱下注,藁本能清熱解毒,配合當歸等藥材,共同發揮清熱利溼、解毒止痛的作用。

淋熨當歸湯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

蔓荊子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止癢的功效。方中因淋證多因風熱濕邪侵襲膀胱所致,而蔓荊子可疏散風熱,同時也可清利頭目,緩解患者因濕熱上蒸所致的頭昏、目眩等症狀,與當歸、川芎等藥物共同起到清熱利濕,疏風止痛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淋證的目的。

淋熨當歸湯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之效。淋病多因風寒濕邪入侵膀胱經,引起疼痛、瘙癢等症狀,白芷可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改善症狀。
  2. 通竅利濕:白芷能通鼻竅,利頭目,並可通利水道,促進排泄。淋病常伴隨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白芷可通利水道,利濕排毒,緩解這些症狀,促進病症痊癒。

淋熨當歸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淋病所致的腰膝疼痛、小腹墜脹等症狀,川芎能有效緩解。
  2. 升陽舉陷: 川芎還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改善因氣血虧虛導致的陽氣不足,提升機體抵抗力。對於淋病患者,川芎能幫助恢復元氣,增強免疫功能,促進疾病痊癒。

綜上所述,川芎在淋熨當歸湯中起到活血止痛、升陽舉陷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治療淋病,緩解患者痛苦。

淋熨當歸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效。淋病多因腎陽不足,寒邪客於下焦而致,丁香可溫腎散寒,有助於改善淋痛、尿頻等症狀。
  2. 溫中行氣,消腫止痛:丁香亦有溫中行氣、消腫止痛之效。淋病患者常伴有腹痛、腰痛等症狀,丁香可溫中行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並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病竈恢復。

綜上所述,丁香在淋熨當歸湯中,發揮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溫中行氣、消腫止痛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治療淋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淋熨當歸湯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因外力損傷(如車輾、墜馬、跌撲)導致的筋脈俱傷,疼痛劇烈難忍。其作用機理為通過外治淋熨之法,直接作用於患處,通利血脈、散瘀消腫,從而緩解疼痛,促進損傷修復。

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

  1. 當歸:主入血分,活血養血,擅長消散瘀血、生新血,為治跌撲損傷之要藥,助筋脈修復。
  2. 頑荊(蔓荊類):祛風除濕,舒筋活絡,尤善緩解外傷後局部濕滯痹痛。
  3. 藁本:辛溫上行,散風寒濕邪,能透達經絡,止頭身疼痛,助藥力上行外透。
  4. 蔓荊子:輕浮升散,清利頭目,兼祛風濕,與藁本協同強化疏風止痛之效。
  5. 白芷:辛香走竄,散結消腫,通行血脈,尤善化解局部瘀腫疼痛。
  6. 芎藭(川芎):血中氣藥,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助當歸暢通血脈瘀滯。
  7. 丁香皮:溫經散寒,行氣止痛,其辛香之性可增強藥液透皮吸收。

配伍特點
全方以辛溫芳香藥物為主,兼具「活血通絡」與「祛風散寒」雙重作用:

  • 活血行氣:當歸、川芎為核心,通利血脈,化解瘀阻;
  • 祛風除濕:頑荊、藁本、白芷等疏散外邪,防止濕瘀膠結;
  • 透達藥力:丁香皮、蔥白辛香走竄,助藥液滲透肌膚,直達病所。

治療原理
外治淋熨之法,通過熱力與藥力雙重作用:

  • 溫通效應:煎煮後溫熱藥液淋熨患處,能擴張局部血管,促進氣血運行;
  • 藥物直達:藥液中活血祛風成分經皮膚吸收,直接作用於筋脈損傷處,緩解肌肉痙攣、消散瘀血;
  • 鹽與漿水:鹽軟堅散結,漿水(發酵米湯)微酸收斂,二者調和藥性,防止溫散過度。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就近祛邪」思維,針對急性外傷瘀痛,以溫通為先,兼顧風濕瘀血並治,達「氣行血活則痛自止」之效。

傳統服藥法


當歸2兩,頑荊2兩,藁本2兩,蔓荊子2兩,白芷2兩,芎藭1兩,丁香皮1兩。
通和血脈,止痛。
上為散。
每度用藥3兩,入鹽半匙,蔥白1握,漿水1鬥,煎10余沸漸添,淋熨痛處,每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淋熨當歸湯,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當歸2兩,頑荊2兩,藁本2兩,蔓荊子2兩,白芷2兩,芎藭1兩,丁香皮1兩。 主治:通和血脈,止痛。主治:傷折車輾,落馬磋跌,筋脈俱傷,疼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