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鬼箭羽散中包含鬼箭羽,主要原因如下:
- 藥性互補: 鬼箭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血止血的功效。與其他藥材搭配,能有效針對特定病症,達到治療目的。例如,若方劑中含有熱性藥材,鬼箭羽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平衡藥性。
- 主治疾病: 鬼箭羽散通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等病症。鬼箭羽的藥性正好針對這些病症,能有效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達到治療效果。
因此,鬼箭羽散中包含鬼箭羽,是根據藥性互補、針對病症的合理搭配,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鬼箭羽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鬼箭羽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治療效果。
- 潤燥生津: 當歸還具有一定的潤燥生津作用,可以滋養陰血,緩解因瘀血阻滯導致的局部乾燥疼痛。鬼箭羽散中加入當歸,可以更好地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並促進傷口癒合。
鬼箭羽散中加入益母草,主要是針對其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
益母草性味苦辛,微寒,入肝、脾、腎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之效。鬼箭羽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而益母草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幫助散瘀止痛,促進傷處血液循環,加快恢復。同時,益母草的清熱利濕功效也能緩解因跌打損傷引起的局部發熱、腫脹等症狀。因此,益母草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發揮鬼箭羽散的治療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鬼箭羽散之傳統功效分析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産後血運,悶絶欲死」,屬産後危急證候。此證多因産後血虛氣弱,風邪乘虛內侵,或瘀血內阻、氣血逆亂所致,症見突然昏厥、胸悶氣促。古代醫家以此方「微除風濕,利小便,消水穀」,兼調氣血,旨在通利中焦、祛邪固本,緩解風濕夾瘀、水濕停滯之病理狀態。
組成藥物邏輯解析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 鬼箭羽:破血通經,祛風濕,針對産後瘀阻夾風邪,為方中君藥。
- 獨活、秦艽:協力祛風濕、舒筋絡,秦艽兼清虛熱,防風邪化熱。
- 桂心:溫通血脈,助陽化氣,推動藥力運行。
利水消腫、導邪下行
- 豬苓、茯苓:淡滲利濕,引水濕從小便而出,緩解體內濕濁。
- 白朮:健脾燥濕,與茯苓相伍固護中焦,杜絕濕邪再生。
清熱養陰、調和氣血
- 知母:清熱滋陰,防風濕久鬱化熱傷津,平衡溫燥藥性。
- 丹參:活血祛瘀,養血安神,主治産後血運,兼防祛瘀過猛傷正。
- 海藻:軟堅散結,助消水腫,兼能疏通血絡痹阻。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通利」為核心,結合祛風濕、利水、活血三法:
- 酒浸增效:以酒行藥勢,增強溫通經絡、活血散瘀之功,助藥力速達病所。
- 標本兼治:獨活、秦艽等祛外邪,茯苓、白朮等調內濕,丹參、鬼箭羽化瘀血,共疏風濕瘀互結之滯。
- 漸進調養:強調「歲久服之」乃得力,反映其作用緩和,需持續服藥以漸消積滯,尤適於産後氣血未復、病勢纏綿者。
總體而言,本方融祛邪與扶正於一爐,通過分消風、濕、瘀等病理因素,恢復氣血運行,契合産後「多虛多瘀」之病機特點。
傳統服藥法
丹參5兩,鬼箭羽5兩,白朮5兩,獨活5兩,秦艽3兩,豬苓3兩,知母2兩,海藻2兩,茯苓2兩,桂心2兩。
微除風濕,利小便,消水谷。
上(口父)咀,以酒3鬥,浸5日。每服5合,每日3次,任性量力漸加之。歲久服之,乃可得力耳。愈後可長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鬼箭羽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鬼箭羽1兩半,當歸1兩(銼,微炒),益母草1兩。 主治:産後血運,悶絕欲死。
鬼箭羽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鬼箭羽1分(爲細末),砒霜(研)1錢,五靈脂(研)1兩。 主治:鬼瘧,寒熱日發。
鬼箭羽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鬼箭羽1兩,白蘞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白礬1兩(燒令汁盡),防風2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 主治:風癮疹,累醫不效者。
鬼箭羽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鬼箭羽1分,真珠末1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川大黃1兩(銼,微炒),羚羊角屑半兩,桔梗(去蘆頭)半兩,川朴消半兩,川升麻半兩,赤芍藥半兩,柴胡(去苗)半兩,黃芩半兩。 主治:小兒中惡,心堅強,卒痛欲困。
鬼箭羽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三。 組成:鬼箭羽1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1兩,赤芍藥1兩,鬼臼(去須)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當歸(銼,微炒)1兩,桂心1兩,柴胡(去苗)1兩,朱砂(細研)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 主治:惡疰心痛,腹脅肩背痛無常處。
鬼箭羽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鬼箭羽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桂心3分,當歸3分(銼,微炒),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赤芍藥3分,牛膝1兩(去苗),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延胡索3分,益母草半兩。 主治:産後月水不通,臍腹時痛,四肢煩疼,不欲飲食,漸加瘦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