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新安全藥中的[硼砂],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炎殺菌。硼砂具有很強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夠清除體內的濕熱和毒素。它對於外用治療皮膚病、口腔潰瘍等有很好的療效。硼砂能夠幫助改善由濕熱引起的炎症,減少感染,促進癒合。這使得硼砂在[新安全藥]中起到了重要的消炎、解毒作用。
行經腹痛方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紅花味辛、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經期腹痛,多因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經絡所致,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溫經散寒: 部分女性經期腹痛,伴有畏寒肢冷,這與寒邪侵襲經絡有關。紅花溫經散寒,能驅散寒氣,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寒凝血瘀引起的腹痛。
因此,行經腹痛方中加入紅花,既能活血止痛,又能溫經散寒,達到治療腹痛的效果。
行經腹痛方中的[當歸],主要用於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作用,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血虛或血行不暢引起的經期腹痛。它還能調理月經,緩解因經期不規則或經血不足引起的痛經問題。當歸在[行經腹痛方]中發揮了重要的療效,幫助改善經期症狀,達到調經止痛的效果。
行經腹痛方中包含益母草,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益母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血流通,緩解經期腹痛。
- 調經止痛: 益母草能調和氣血,調節月經週期,並具有止痛作用,有助於緩解經期腹痛的症狀。
總體而言,益母草在行經腹痛方中發揮著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經期腹痛的症狀。
主治功效
行經腹痛方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本方「行經腹痛方」出自《惠直堂經驗方》,由艾葉、紅花、當歸、益母草四味藥組成,其主治功效明確指向「經行腹痛」,且古籍記載「兼能種子」,足見其在婦科疾病治療上的獨特價值。
主治功效:
經行腹痛: 本方之首要功效即為治療經行腹痛。女性於月經期間,常因氣血運行不暢、寒邪內侵等因素導致腹部疼痛。本方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針對經行腹痛之病因,可有效緩解疼痛症狀。
兼能種子: 古籍記載本方「兼能種子」,意指本方在治療經行腹痛的同時,亦有助於懷孕。此功效之論述,暗示本方具備改善女性生育能力的潛力,可能與其調和氣血、溫暖子宮等作用相關。
治療原理分析:
本方四味藥物,各司其職,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艾葉: 性味辛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痛、散寒調經的功效。經行腹痛常因寒邪凝滯胞宮所致,艾葉能溫散寒邪,溫通經脈,從根本上緩解疼痛。
紅花: 性味辛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的功效。經行腹痛亦常與氣滯血瘀有關,紅花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順暢,疼痛自然得以緩解。
當歸: 性味甘溫,入肝、心、脾經。具有補血調經、活血止痛的功效。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對於因氣血不足或血瘀引起的經行腹痛均有療效。同時,當歸能養血活血,可改善子宮內膜的血液循環,為受精卵著牀提供良好的條件,此或為其「兼能種子」之原因。
益母草: 性味辛苦微寒,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益母草能活血祛瘀,利水消腫,針對瘀血阻滯引起的經行腹痛效果顯著。其能調經之功,亦有助於改善月經不調,為懷孕創造有利條件。
總結:
「行經腹痛方」以艾葉溫經散寒、紅花活血化瘀、當歸補血調經、益母草活血利水,四藥合用,既能溫散寒邪、疏通經絡,又能活血化瘀、調和氣血,從而達到緩解經行腹痛的目的。其「兼能種子」之效,則可能與其溫養子宮、改善子宮血液循環、調理氣血等作用有關。本方配伍精當,切中經行腹痛之病機,為臨牀治療婦科疾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選擇。
古籍中提及本方以酒煎之,並加入雞蛋同煮,此舉可能藉酒之辛散之性,加強藥物之活血通經之效,而雞蛋則可滋補氣血,加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真蘄艾3錢,紅花3錢,當歸3錢,益母草3錢。
酒煎;另用雞蛋1個,刺數孔,入藥罐內同煮熟,即以藥對同蛋吃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及月經量過多者慎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行經腹痛方, 出處:《惠直堂方》卷四。 組成:真蕲艾3錢,紅花3錢,當歸3錢,益母草3錢。 主治:經行腹痛,兼能種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