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氣血峻補湯中包含黃耆,是因其具有補氣固表、生津養血的功效。
黃耆為補氣要藥,能增強人體正氣,抵禦外邪侵襲,故有固表之效。同時,黃耆亦能促進血紅蛋白合成,改善血液循環,故有生津養血之效。
氣血峻補湯多用於氣血不足、體虛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而黃耆則可針對這些症狀提供有效改善,故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氣血峻補湯中加入當歸,是基於其補血活血的功效。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其補血作用主要體現在:
- 養血生血: 當歸能滋養血液,促進血細胞生成,改善血液質量,有效治療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 活血化瘀: 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排除瘀血,改善血液循環不暢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因此,氣血峻補湯中加入當歸,可以有效改善氣血不足、血瘀等問題,達到補益氣血、強健體魄的效果。
氣血峻補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運化: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之功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白朮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使水穀精微轉化為氣血,為氣血峻補提供物質基礎。
- 補氣升陽,扶正祛邪: 氣血峻補湯多用於氣血虧虛、脾胃虛弱等病症,白朮補氣升陽,能扶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祛除邪氣,促進疾病康復。
「氣血峻補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氣血不足常伴隨氣滯血瘀,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氣血的生成和補充。
- 升陽舉陷: 川芎還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提振陽氣,改善氣血虛弱導致的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對於氣血不足導致的虛脫、陽氣不足等情況,川芎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氣血峻補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對於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紅花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 補氣養血: 紅花雖以活血化瘀著稱,但也具備一定的補氣養血作用。對於氣血虛弱、面色蒼白、體虛乏力等症狀,紅花能促進血液生成,改善氣血不足,起到一定的補益作用。
因此,氣血峻補湯中加入紅花,不僅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更能起到一定的補氣養血作用,對於氣血不足、瘀血阻滯等症狀,具有綜合調治的功效。
氣血峻補湯中包含益母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益母草活血化瘀: 益母草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對於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經血不調、痛經等症狀,益母草可以有效改善。
- 益母草補血養血: 益母草富含鐵、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能促進血液生成,改善貧血,補充氣血,達到滋補身體的效果。因此,在氣血兩虛的情況下,益母草也能起到一定的補益作用。
綜上所述,益母草在氣血峻補湯中,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補血養血,有助於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氣血峻補湯」主治「小兒胎窬瘡」,此疾古醫籍記載多與胎毒、氣血虛弱相關,表現為新生兒皮膚瘡瘍潰爛,久不收口。其名「峻補」標明方劑強效補益氣血,推測此瘡瘍因先天氣血不足,肌腠失養,毒邪內蘊所致。透過大補氣血,佐以活血化瘀,促瘡毒外透、生肌斂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黃耆(1兩)**爲君,大補脾肺之氣,固表托毒,助瘡瘍透發;「當歸(1兩)」補血活血,與黃耆構成「當歸補血湯」骨架,氣血雙補以充盈肌膚。
- **白朮(5錢)**健脾益氣,助黃耆強化中焦運化,氣血生化有源;**川芎(5錢)**活血行氣,通調血脈,使補而不滯。
- **紅花(5分)**量輕,配合川芎活血散瘀,疏通局部氣血壅滯;**益母草(1錢)**活血利水,助邪從小便而解,兼能調和血分。
全方以「補氣血爲主,活血爲輔」,氣足則托毒外達,血旺則肌生瘡斂。先以20劑峻補,待氣血漸復,再轉用「補中益氣湯」鞏固中氣,標本兼治。
【配伍特點】
- 補而不滯:雖重用黃耆、當歸,但佐川芎、紅花疏通,避免滋膩。
- 攻補兼施:少量紅花、益母草祛瘀,契合「胎毒」夾瘀病機。
- 階段性用藥:先峻補破局,後緩補收功,符合小兒「臟腑嬌嫩」特性。
此方體現「治瘍必固本」思想,從氣血內生著手,非單純清熱解毒,對虛性瘡瘍尤具深意。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當歸1兩,白朮5錢,川芎5錢,紅花5分,益母草1錢。
水煎,服20劑。至月余後可服補中益氣場數10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婦女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氣血峻補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一。 組成:黃耆1兩,當歸1兩,白朮5錢,川芎5錢,紅花5分,益母草1錢。 主治:小兒胎窬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