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馬通粟丸方劑中含有杏仁,主要原因在於其潤腸通便的功效。杏仁性味苦甘,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肺止咳、滑腸通便的作用。
在馬通粟丸的組成中,杏仁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以潤滑腸道,促進排便,改善便祕症狀。此外,杏仁還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咳嗽。
總之,馬通粟丸中加入杏仁,是基於其潤腸通便和潤肺止咳的功效,以達到治療便祕、咳嗽等症狀的目的。
馬通粟丸方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紫菀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馬通粟丸主治肺虛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紫菀可潤肺燥,化痰液,緩解咳嗽,改善呼吸困難。
- 清熱解毒:紫菀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咳嗽、痰黃等症亦有一定的療效。馬通粟丸中加入紫菀,可輔助清熱解毒,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症狀。
馬通粟丸方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經散寒,通利水道: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利水道之效。馬通粟丸主治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細辛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溫煦腎陽,促進腎氣運行,從而利水消腫;其通利水道的作用,可以促進水液代謝,有利於小便通暢。
- 佐使藥力,增強療效: 馬通粟丸中其他藥材如茯苓、澤瀉等,性偏寒涼,而細辛的溫性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同時也起到引導藥力深入腎經,增強療效的作用。
馬通粟丸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 清熱解毒: 馬通粟丸治療的是熱毒蘊結,症狀如發熱、口渴、咽痛、便祕等。石膏性寒,能清熱解毒,降火除煩,可有效緩解上述症狀。
- 涼血止血: 方中若出現血熱妄行,如鼻衄、咯血等,石膏的涼血止血功效也能起到輔助作用。
總而言之,石膏在馬通粟丸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之一。
馬通粟丸方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除濕止痛:秦艽性苦寒,具有疏散風寒、除濕止痛的功效。方中若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腰膝疼痛、肢體麻木等症,則秦艽可發揮其疏風寒、除濕止痛之效,緩解病症。
- 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秦艽亦具有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方中若因經絡不通、氣血瘀滯導致疼痛,則秦艽可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疼痛症狀。
總而言之,秦艽在馬通粟丸中發揮著疏風寒、除濕止痛、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不通、氣血瘀滯導致的腰膝疼痛、肢體麻木等症。
馬通粟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馬通粟丸旨在治療痰濕阻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腹痛、便溏等症。半夏可有效化解痰濕,使脾胃氣機通暢,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若痰濕上逆,則可導致嘔吐。半夏可降逆氣,止嘔吐,配合其他藥物,使脾胃和中,止嘔止瀉,恢復正常運作。
馬通粟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馬通粟丸主治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茯苓的利水作用可以加強藥效,促進體內水分代謝,達到利尿消腫的效果。
- 健脾益氣: 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馬通粟丸中加入茯苓,可以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提高藥物的吸收利用率,從而更好地發揮藥效。
馬通粟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固澀:五味子味酸性收斂,能固澀止瀉,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山藥、芡實等共同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用以治療脾腎虛弱、腎氣不固所致的久瀉不止。
2. 補益脾腎:五味子入肺、腎經,具有益氣養陰、斂肺止咳、固精縮尿的功效,可以補益脾腎之氣,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共同起到固本扶正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馬通粟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少小脅下有氣,內痛,喘逆氣息難,往來寒熱,羸瘦不食。」其證狀主要包括:
- 脅下有氣,內痛:指胸脅部位氣機鬱滯,導致脹滿疼痛,可能與肝鬱氣滯或痰飲內停有關。
- 喘逆氣息難:呼吸不暢,氣逆喘促,可能因肺氣壅塞或痰阻氣道所致。
- 往來寒熱:發熱與惡寒交替出現,屬少陽證或少兒體虛外感之象。
- 羸瘦不食:形體瘦弱,食慾不振,多因脾胃虛弱或久病氣血不足。
此方適用於小兒或體弱者,因氣滯痰阻、肺氣不宣,兼有脾虛及少陽不和之證。
二、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主藥分析
- 馬通中粟(馬糞中的未消化穀物):傳統認為其能「消積化滯」,主治「脅下氣結」,可能具緩和腸胃氣滯、促進消化之效,但現代罕用,需考證替代藥材。
- 杏仁:宣肺降氣,止咳平喘,針對「喘逆氣息難」。
- 紫菀:潤肺化痰,止咳,助杏仁宣肅肺氣。
輔藥分析
- 細辛:溫肺化飲,散寒止痛,助化解痰飲內停所致的「脅痛」。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針對痰阻氣逆。
- 茯苓:健脾利濕,安神,改善「羸瘦不食」之脾虛問題。
- 五味子:斂肺止咳,益氣生津,防辛散過度,兼顧久病氣虛。
佐使藥分析
- 石膏:清泄肺胃鬱熱,緩解「往來寒熱」中的熱象。
- 秦艽:清熱除濕,通絡止痛,兼調少陽氣機,助解「寒熱往來」。
配伍邏輯
- 宣肺化痰(杏仁、紫菀、半夏)+ 理氣消積(馬通粟)為主軸,化解氣滯痰阻。
- 健脾利濕(茯苓)+ 斂肺益氣(五味子)為輔,固護正氣。
- 寒熱並調(細辛溫散、石膏清熱、秦艽和解),針對複雜病機。
治療原理
本方以「調氣化痰、宣肺健脾」為核心,兼顧少陽和解與寒熱平衡。通過宣降肺氣以平喘,消積行氣以止痛,健脾以改善食欲,佐以清熱溫散之藥調和寒熱,適合小兒或體虛者因氣滯痰阻、肺脾失調所致之證。
三、現代潛在應用思考
若考證「馬通中粟」之替代,或可參考「穀芽」「麥芽」等消導藥材,然須結合具體病機調整。此方思路對兒童慢性咳喘兼消化不良(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伴脾胃虛弱),或有一定參考價值,但需經中醫師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馬通中粟18銖,杏仁半兩,紫菀半兩,細辛半兩,石膏6銖,秦艽6銖,半夏6銖,茯苓6銖,五味子6銖。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10丸,日3次。不知,加至2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適合於小兒胸脅部位有積聚的氣體,呼吸急促,氣息不順,反覆發作的寒熱,身體消瘦,不思飲食等症狀。但本方含有杏仁、細辛、石膏等有毒中藥,使用時需遵醫囑,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馬通粟丸,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馬通中粟18铢,杏仁半兩,紫菀半兩,細辛半兩,石膏6铢,秦艽6铢,半夏6铢,茯苓6铢,五味子6铢。 主治:少小脅下有氣,內痛,喘逆氣息難,往來寒熱,羸瘦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