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馬牙消丸中添加芒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解毒消腫:芒硝味苦鹹,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上攻而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芒硝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痛。
2. 瀉火通便:芒硝同時具有瀉火通便的功效。馬牙消丸常用於治療因熱毒壅滯而導致的便祕症狀,芒硝能通利大便,瀉熱解毒,緩解便祕,促進毒素排出。
馬牙消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口腔疾病及某些風熱症狀。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材,具有特殊的藥理作用。鉛丹的主要成分是鉛的化合物,在古代中醫中常被認為具有解毒、消炎的功效。儘管現代醫學對鉛的毒性有著明確的認識,但在傳統中醫理論中,鉛丹的使用是基於其能夠清熱解毒的觀點。
鉛丹在馬牙消丸中有所應用,主要是為了增強藥方的解毒作用,對於某些口腔潰瘍及感染有輔助療效。在使用該方劑時,必須考慮鉛丹的劑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潛在的毒性反應。在現代中醫中,許多傳統的藥方已經開始替換或調整成分,以更符合現代健康標準。總之,馬牙消丸中的鉛丹雖具有歷史根源,但在當代醫療環境需謹慎對待其使用。
馬牙消丸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止痛的功效。馬牙消丸主要針對牙齦腫痛、口臭等症,而大黃能清瀉胃腸熱毒,使牙齦消腫,口臭消除。
- 活血化瘀:大黃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有助於牙齦腫痛的緩解。
因此,大黃在馬牙消丸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牙齦腫痛等症。
馬牙消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收斂止痛: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痛的功效。馬牙消丸主要用於治療口腔潰瘍,白礬能收斂潰瘍面,減輕疼痛,並起到消炎止血的作用。
二、燥濕殺菌:白礬具有燥濕殺菌的作用。口腔潰瘍常因溼熱或細菌感染引起,白礬能去除溼熱,抑制細菌生長,幫助潰瘍面儘快癒合。
因此,白礬在馬牙消丸中起到收斂止痛、燥濕殺菌的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牙消丸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良方,適用於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症狀。方中玄精石為主要成分之一,其性寒味鹹,歸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據《本草綱目》記載,玄精石能「去惡肉,消腫毒」,對口腔內的炎癥與潰爛有良好療效。方中加入玄精石,旨在利用其強大的清熱解毒能力,迅速消除口腔炎症,並藉其寒涼之性質,緩解因熱毒所引起的疼痛感。配合其他清熱、滋陰、生津之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因此,玄精石在馬牙消丸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確保了該方劑在臨床應用中的顯著效果。
馬牙消丸中包含寒水石,主要因其具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寒水石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口臭等症狀,寒水石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 利濕止痛: 寒水石亦具利濕止痛之效。馬牙消丸常用於治療牙痛,而牙痛常與濕熱、火毒有關。寒水石可利濕化熱,並通過止痛作用緩解牙痛。
因此,馬牙消丸中加入寒水石,可有效針對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症狀,達到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的效果。
馬牙消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止痛: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馬牙消丸主要用於治療牙痛,而牙痛多由風寒濕邪入侵、經絡不通所致,麝香能開通經絡,散寒止痛,緩解牙痛症狀。
- 引藥入齒: 麝香氣味濃烈,能引導藥力迅速到達病竈,直達牙齒部位,增強藥效。
因此,馬牙消丸中加入麝香,既能緩解牙痛症狀,又能提高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馬牙消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馬牙消丸屬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方劑,藥性偏寒,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胃,使藥物更溫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和中緩急的作用,可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促進藥物吸收和代謝,提高藥物療效。在馬牙消丸中,甘草可以起到輔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馬牙消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木舌熱腫,漸大滿口」,屬中醫「木舌」之證。木舌指舌體腫大堅硬、麻木疼痛,甚則塞滿口腔,多因心脾積熱上攻,或風熱邪毒蘊結於舌,導致氣血壅滯而成。其病機關鍵為「熱毒壅盛」,故方中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輔以開竅通絡之品。《聖惠方》載此方,強調其「常含咽津」之法,使藥力直接作用於舌部,緩解局部腫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瀉火
- 馬牙消(芒硝):苦寒清熱,軟堅散結,擅瀉臟腑實熱,尤能解毒消腫。
- 寒水石:辛咸大寒,清熱瀉火,主「腹中積熱,舌腫」(《本草綱目》),直接針對舌部熱毒。
- 川大黃:瀉熱通腑,釜底抽薪,使熱邪從下而解,與馬牙消共成瀉火之力。
涼血解毒
- 白礬(燒灰):燥濕解毒,斂瘡消腫,燒灰後增強收澀之力,助緩解熱毒潰爛。
- 太陰玄精(玄精石):咸寒降火,治「舌腫喉痺」(《開寶本草》),助清解上焦熱毒。
開竅通絡
- 麝香:辛香走竄,開竅散結,通絡止痛,其氣味能透達舌絡,改善氣血壅滯。
- 鉛霜(醋酸鉛):微寒有毒,但古方用其「消痰止驚,散熱鎮痛」(《本草衍義》),少量外治可助斂瘡消腫。
調和藥性
- 炙甘草:甘緩和中,既緩和大黃、芒硝之峻烈,又可保護胃氣,免苦寒傷正。
配伍特點與治療思路
全方以「清熱毒、消腫痛」為核心,層次分明:
- 瀉火通腑:大黃、馬牙消引熱下行,斷其病源。
- 局部清解:寒水石、玄精石專清舌部熱腫,白礬、鉛霜收斂生肌。
- 辛香透達:麝香開竅,攜諸藥直達病所,強化消腫之效。
煉蜜為丸不僅緩和藥性,且「含化」之法使藥效持續作用於舌,符合「熱者寒之」「結者散之」的治療原則。此方展現中醫「標本兼顧」的思維,既清熱治本,又消腫治標,針對木舌熱毒壅盛之急證設計。
傳統服藥法
馬牙消3分(細研),鉛霜半兩(細研),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白礬半分(燒灰),太陰玄精半兩,寒水石半兩,麝香半兩(細研),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小彈子大。
常含1丸,咽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馬牙消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組成:馬牙消(研)1分,天南星(炮)1枚,丹砂(研)1分半,黃連(去須)1分半。 主治:小兒驚疳。
馬牙消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馬牙消3分(細研),鉛霜半兩(細研),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白礬半分(燒灰),太陰玄精半兩,寒水石半兩,麝香半兩(細研),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木舌熱腫,漸大滿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