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蔞散
GUA L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六,名見《得效》卷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瓜蔞散中包含瓜蔞,其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利濕: 瓜蔞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其能清泄膀胱濕熱,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小便不利、淋痛、帶下、口苦、咽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 利水消腫: 瓜蔞能利水消腫,對於水腫、腹水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瓜蔞散中加入瓜蔞,正是利用其清熱利濕、利水消腫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瓜蔞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腹脹,小便不通,五色痢疾,久不癒」,其病機核心在於「氣滯濕熱鬱結」。
- 腹脹、小便不通:反映中焦氣機壅滯,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
- 五色痢疾:古稱痢下五色雜見,多因濕熱毒邪膠結腸道,腐敗氣血所致;「久不癒」提示邪滯正虛,鬱熱未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大瓜蔞(連皮搗爛)
- 清熱化痰,寬胸散結:瓜蔞皮擅宣肺氣、通大腸,瓤潤燥滑腸,整體能開上焦之鬱、通中焦之滯、利下焦之濕。
- 通利二便:其性潤而降,既導痰熱從大便出,亦能利水氣緩小便澀。
粉甘草
- 調和緩急:佐瓜蔞之緩瀉,防傷正氣;其甘平之性可解熱毒(如《本經》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
- 協同解毒:與瓜蔞配伍,針對痢疾久痢之濕熱毒邪。
紅花(少量)
- 活血通絡:久病入絡,紅花輕用活血而不耗血,助瓜蔞解氣血鬱滯(尤適用於痢疾夾瘀、腹脹不通)。
- 反佐制約:少許辛溫之紅花,可防瓜蔞過於寒滑。
全方作用機理
此方以「通鬱滯、清濕熱」為主軸:
- 瓜蔞主攻,從肺(開氣)、腸(通腑)、膀胱(利水)三焦並調,瓦解濕熱膠結。
- 甘草斡旋中氣,紅花疏絡滯,共成「通而不峻,清而不涼」之方,契合「久病纏綿,邪實未盡」之證。
推衍潛在應用
雖原主痢疾與癃閉,然其組方思路可延伸於:
- 痰熱阻肺之胸悶便秘。
- 濕熱型水腫(病機屬三焦氣化不利者)。
- 婦人帶下黃稠兼腹脹(濕熱下注兼氣滯)。
全方簡潔,體現「治濕熱當疏氣機,療久病需調血絡」的傳統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大瓜蔞(連皮搗爛)1枚, 粉甘草2錢, 紅花7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瓜蔞散, 出處:《百一》卷六。 組成:瓜蔞不拘多少。 主治:腹脹,小便不通,五色痢疾,久不癒。
瓜蔞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瓜蔞根2錢,白僵蠶1錢。 主治:痘,熱極生風,發搐。
瓜蔞散, 出處:《雞峰》卷十六。 組成:瓜蔞末1兩,乳香1錢。 主治:産後骨節、肌膚熱痛,乳癰,産後吹奶
瓜蔞散, 出處:《傅青主女科·産後編》卷下。 組成:瓜蔞1個(連皮搗爛),生甘草5分,當歸3錢,乳香5分(燈芯炒),沒藥5分(燈芯炒),金銀花3錢,白芷1錢,青皮5分。 主治:一切癰疽,乳癰。
瓜蔞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 組成: 瓜蔞散(《傳信適用方》卷三。)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別名:栝樓散組成:黃耆4兩(銼),皂角刺8兩(紅者,拍碎,銼),甘草6兩,牛膝2兩,黃瓜蔞10個(銼)。主治:內消惡肉,生好肉。 。 主治:內消惡肉,生好肉。
瓜蔞散, 出處:《得效》卷七。 組成:白茯苓(去皮)、天花粉、宣連白扁豆、人參(去蘆)、石膏、甘草節、寒水石、白朮(去蘆)、豬芩各等分。 主治:除熱補虛。主治:盛壯之時,不自謹惜,恣情縱欲,年長腎氣虛弱,惟不能房,多服丹石,真氣既盡,石氣孤立,唇口乾焦,精液自泄,小便赤黃,大便乾實,小便晝夜百十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