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黃散

逐黃散

ZHU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3%
肺經 33%
胃經 33%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逐黃散中包含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瓜蔞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其可清泄肝膽濕熱,對於黃疸、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苦、尿黃、腹脹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配伍增效:瓜蔞與逐黃散中的其他藥物,如茵陳蒿、梔子等,共同發揮清熱利濕、退黃解毒的作用。例如,瓜蔞與茵陳蒿合用,可增強利膽退黃的效果;與梔子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逐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黃疸,脾熱眼黃及酒黃」,關鍵在於「黃疸」與「脾熱」兩大範疇。古代醫家認為黃疸多因濕熱鬱結脾胃,燻蒸肝膽,迫使膽汁外溢肌膚而成。小兒體質稚陰稚陽,脾胃運化力弱,易因飲食積滯或外邪內傳化熱,導致「脾熱」;而「酒黃」則屬成人長期飲酒,濕熱內蘊所致。眼黃為黃疸典型表現,反映濕熱上攻。故本方針對濕熱鬱結之輕證,尤其側重脾胃濕熱的清除。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逐黃散僅用單味藥「栝樓」(瓜蔞),且強調選用「青者」(未成熟果實),焙乾為末,其藥性與炮製深具考究:

  1. 栝樓性味功效
    栝樓甘寒,歸肺、胃、大腸經。《本草綱目》載其能「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腸、消癰腫瘡毒」。青者未熟,性偏涼澀,清熱力強而潤性減,更宜攻逐濕熱。焙乾後寒性稍緩,避免過傷脾胃,契合小兒「臟器清靈」之需。

  2. 作用機制推論

    • 清熱化痰,通利三焦:栝樓善清胸膈痰熱,而痰濕與濕熱常互結為患。其性滑利,能通暢三焦水道,使濕熱從二便分消。
    • 瀉下導滯,開鬱退黃:方中強調「五更瀉下黃」,反映栝樓通過輕瀉作用(含油脂與纖維),導脾胃濕熱從大腸而出,符合「黃家所得,從濕得之,當利其小便」與「在下者引而竭之」的治則。
    • 兼顧肺氣,調氣行濕:肺主通調水道,栝樓兼入肺經,可能通過宣降肺氣助水濕運化,間接疏泄肝膽鬱熱,緩解眼黃。

邏輯歸納:
此方雖簡,但體現「輕可去實」思路,以單味藥清、利、下並行,切中小兒濕熱黃疸病機。其效速(五更即瀉)而力專,適用於濕熱初結未深之證。成人酒黃若非虛寒體質,亦可借其清利之性收效。

傳統服藥法


栝樓(青者,焙,為末)。
每服1錢,水1盞,煎7分,去滓,臨臥服。五更初瀉下黃立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黃疸角膜炎黃熱病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逐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栝樓(青者,焙,爲末)。 主治:小兒黃疸,脾熱眼黃及酒黃。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