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樓方

栝樓方

GUA LO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3%
肺經 33%
胃經 33%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栝樓方中包含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功效互補: 栝樓與瓜蔞皆具清熱瀉火、化痰止咳之效。栝樓偏於清熱化痰、潤肺止咳,而瓜蔞則以清熱解毒、利濕止痛見長。兩者相配,可加強清熱化痰、止咳止痛的功效,並擴展臨牀應用範圍。
  2. 藥性相協: 栝樓性寒,瓜蔞性微寒,兩者藥性相近,配合使用,可避免單味藥性過寒,降低對脾胃的刺激,更能發揮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栝樓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1. 胸膈痛徹背,心腹痞滿

    • 此症狀描述類似於「胸痹」或「痰阻氣滯」之證,疼痛由胸膈放射至背部,並伴隨心腹脹滿感。古代醫家認為此因痰濁或氣機壅塞,阻遏胸陽所致。栝樓根(天花粉)傳統具清熱化痰、開郁散結之效,可能通過化解痰熱瘀滯,緩解氣機不通造成的疼痛與痞滿。
    • 「氣不得通」強調氣機阻滯,栝樓根能「利氣寬胸」,古代文獻如《金匱要略》中栝蔞薤白類方劑即用於胸痹,雖此方單用栝樓根,仍承襲類似思路。
  2. 痰嗽

    • 痰嗽多與肺熱或燥痰有關。栝樓根性寒,能清肺潤燥、化痰止咳,尤其適合痰黏難咯或熱痰證。《本草綱目》載其「潤肺燥、降火止咳」,外用塞耳可能通過經絡傳導(如少陽經循行耳周)間接影響肺系。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1. 主藥栝樓根(天花粉)

    • 性味功效:甘微苦寒,歸肺、胃經,傳統用於清熱生津、化痰散結。其「散結」特性對應胸膈痞痛,「潤燥化痰」對應痰嗽。
    • 外用機理
      • 耳為宗脈之所聚,透過塞耳可能刺激耳部經絡(如三焦經),間接調理上焦氣機。
      • 《肘後方》等古籍記載,外用藥物可「從竅入絡」,寒性藥材可能清局部鬱熱,改善氣血壅滯。
  2. 輔佐臘月豬脂/鵠膏

    • 載藥與潤透作用:豬脂性涼潤,能軟化堅結、助藥力滲透;鵠膏(雁脂)古稱「利血脈、散結氣」,加強栝樓根宣通之效。
    • 煎三沸出:短暫煎煮提取有效成分,避免高溫破壞藥性,脂溶性成分更易附着耳道,緩釋藥力。
  3. 方劑設計思維

    • 內病外治:此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胸膈痰氣壅塞雖為內證,但藉耳竅與經絡聯繫,以局部用藥調全身。
    • 寒潤通降:全方寒性配伍針對熱痰或氣鬱化熱之證,潤燥以化痰,通絡以開痹,契合「結者散之」「熱者寒之」原則。

總結

栝樓方以單味栝樓根為主,結合動物脂膏外用,透過清熱化痰、潤燥散結的作用,針對胸痹與痰嗽兩大主證。其設計融合藥物性味與外治法特點,體現古人對經絡傳導與藥效結合的獨特理解。

傳統服藥法


栝樓根。
上藥削令可入耳,以臘月豬脂(一方用鵠膏)煎三沸出,塞耳,每日1次。3-7日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及十二指腸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胃下垂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栝樓方, 出處:《肘後方》卷六。 組成:栝樓根。 主治:耳卒得風,覺耳中恍恍者。

栝樓方, 出處:《證類本草》卷八引《杜壬方》。 組成:大栝樓。 主治:胸膈痛徹背,心腹痞滿,氣不得通;亦治痰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