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瓜蔞膏中含有瓜蔞,原因如下:
- 瓜蔞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其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咳、消腫止痛之功效。瓜蔞膏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痰稠、口舌生瘡等病症。
- 瓜蔞膏中其他藥材與瓜蔞相輔相成。例如,配伍清熱解毒的生地、玄參,能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配伍利咽止咳的桔梗、甘草,能增強其利咽止咳的效果。因此,瓜蔞膏中加入瓜蔞,可使整體藥效更佳,治療效果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瓜蔞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上焦痰火」,乃針對痰熱壅滯於胸膈、肺系所致之證。痰火為患,多見咳嗽痰黃黏稠、胸悶氣逆、口乾咽痛,甚或煩熱失眠。瓜蔞膏以清化熱痰、潤燥通絡為核心,適用於痰熱膠結、津液灼傷之證,其性偏涼潤,尤宜於陰虛痰熱互結者。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青嫩瓜蔞(瓜蔞汁)
- 瓜蔞性味甘寒,古稱「滌痰垢」之要藥,《本草綱目》言其「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
- 取青嫩者搗汁,保留其清熱化痰、生津潤燥之性,未經炮製而力專,善解痰熱膠黏之勢,尤適上焦燥熱痰結。
真竹瀝
- 竹瀝性寒滑利,為「痰家聖藥」,能豁痰透絡、清熱降火。
- 與瓜蔞汁相合,增強滌痰之力,且竹瀝走竄,助痰熱從下而泄,協同化解痰阻氣機之弊。
白蜜
- 甘潤補中,緩和瓜蔞、竹瀝之寒滑,兼能潤肺止咳、保護津液。
- 痰火久稽易傷陰,白蜜滋養肺胃之陰,防滌痰藥過燥,亦助膏方稠厚收貯。
方劑邏輯與配伍深義
此方以「清-化-潤-降」為軸心:
- 清熱:瓜蔞、竹瀝寒性協同,直折痰火之熱勢。
- 化痰:瓜蔞滌痰、竹瀝豁痰,二者質地滑利,分解痰涎黏滯。
- 潤燥:白蜜與瓜蔞汁生津,防痰火灼津成痰,亦緩痰熱燥結。
- 降氣:竹瀝性降,導痰熱下行,使痰火不擾胸膈。
製法上, 先絞汁後熬膏,既濃縮藥力,又藉火候緩和藥性,使清潤而不傷正;白滾湯送服,則助藥力溫行,防寒涼驟遏氣機。全方藥簡力專,針對痰火膠結上焦之病機,展現「以滑制黏、以潤制燥」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青嫩瓜蔞。
洗淨,切片搗爛,用布絞取汁二碗,入砂鍋內,慢火熬至一碗,加真竹瀝一小盞,白蜜一碗,再熬數沸,瓷罐收貯。
每用1小盞,傾茶甌中,白滾湯,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瓜蔞膏, 出處:《魯府禁方》卷一。 組成:青嫩瓜蔞。 主治:上焦痰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