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真丸

朝真丸

CHAO ZH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34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13%
膀胱經 13%
腎經 13%
心經 5%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朝真丸是一種常用於治療皮膚病及內科疾病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硫磺,主要原因在於硫磺的藥理特性及其在傳統中醫中的應用。

硫磺具有解毒、消炎和殺菌的特性,能有效對抗皮膚癢症、濕疹等皮膚問題。此外,硫磺能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增強代謝,對於一些內科疾病的輔助治療也有正面效果。在中醫理論中,硫磺被認為能夠寒熱調和,對於因濕熱所致的病症特別有效。

在朝真丸的配方中,硫磺與其他草藥的相互作用,能增強整體療效,達到清熱解毒、滋潤皮膚的目的。綜合來看,硫磺的加入不僅提高了方劑的適應症,還擴展了其治療的廣度,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材的多功能性和協同作用。

「朝真丸」方劑中使用「白礬」,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止瀉:白礬性寒收斂,能燥濕止瀉,適用於脾胃濕熱、泄瀉腹痛等症。
  2. 清熱解毒:白礬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病症。

白礬在「朝真丸」中與其他藥材配伍,能發揮其燥濕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朝真丸中加入大青鹽,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大青鹽性寒,味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引藥入肝:大青鹽味鹹,入肝經,可引藥直達肝臟,增強藥效。朝真丸主要針對肝膽濕熱所致的各種病症,而大青鹽則可幫助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肝臟,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朝真丸主治「虛損洩瀉,大便失禁」,此證多因脾腎陽虛、下元不固所致。古代醫家認為,腎主二便,若腎陽虧虛,火不暖土,則脾失健運,水穀不化而為泄瀉;久瀉更傷腎氣,氣虛下陷,腸道失約,故見大便失禁。此方針對陽虛不固之病機,以溫補脾腎、固澀止瀉為主要功效。

組成與配伍邏輯分析

  1. 硫黃(研,飛):

    • 性味辛熱,歸腎、大腸經,為溫陽要藥。《本草綱目》載其「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絕」,《本草經疏》稱其「主虛寒久痢滑泄」。硫黃能大補命門真火,溫煦脾土,散寒固腸,針對虛寒洩瀉之本。其「飛」製法可減毒性,留溫補之性。
  2. 晉礬(明礬,熬令汁枯,研):

    • 性味酸澀寒,煅枯後收斂之性更強,《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寒熱泄利」,後世多用於久瀉脫肛、大腸滑脫不收。此處取其酸收之性,固澀腸道以治標,與硫黃之溫陽相配,標本兼顧。熬枯後減少寒性,避免損傷脾陽。
  3. 青鹽(研):

    • 性味鹹寒,入腎經,古籍《本草備要》言其「助水臟,平血熱」,然此方取其鹹能入腎、引藥下行之用,助硫黃直達下焦。少量配伍可制約硫黃燥烈,兼防晉礬過澀。

配伍邏輯:

  • 溫陽固本+酸澀治標:硫黃溫補腎陽為君,晉礬收斂止瀉為臣,青鹽引經為佐使。三藥合用,既溫脾腎之陽以治本,又固澀大腸以治標。
  • 水火既濟:硫黃屬火,青鹽屬水,二者相合可交通水火,契合「朝真」(道家謂調和陰陽)之名。
  • 製法講究:硫黃「飛」、晉礬「熬枯」,均為減其偏性,存其功效,體現古人用藥精細。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溫陽+固澀」雙重機制發揮作用:

  1. 溫補命門:硫黃提振腎陽,恢復脾土運化,使水穀得化,瀉利自減。
  2. 固澀腸道:晉礬收斂腸液,減少滑泄,與硫黃協同改善大便失禁。
  3. 引藥歸經:青鹽引諸藥入腎,強化下焦溫攝之功。

適用情境推測
可能用於久瀉不止、五更瀉(腎泄)、老人虛寒滑脫等證,屬純陽無火、陰寒內盛者。然需辨明「虛寒」本質,若熱瀉或陰虛者非宜。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中醫理論,未涉及現代藥理或臨床驗證。)

傳統服藥法


硫黃1兩(研,飛),晉礬(熬令汁枯,研)1兩,青鹽1錢(研)。
上研勻,水浸炊餅為丸,如綠豆大,或用丹砂為衣亦得。
每服15-20丸,空心、食前用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朝真丸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大便失禁

相同名稱方劑


朝真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六。 組成:硫黃1兩(研,飛),晉礬(熬令汁枯,研)1兩,青鹽1錢(研)。 主治:虛損泄瀉,大便失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