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胰3號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考慮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膀胱經,可清熱瀉火,尤其善於治療肝膽濕熱、目赤腫痛、黃疸尿赤等症狀。
在胰腺炎的治療中,梔子可有效抑制炎症反應,降低胰腺組織的損傷程度。此外,梔子還能促進膽汁分泌,改善肝膽功能,對於胰腺炎伴發的肝膽疾病也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清胰3號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清胰3號方劑多用於治療胰腺疾病,而胰腺疾病常伴有腹痛、脹滿等症狀。木香可行氣止痛,緩解胰腺周圍組織的疼痛和脹滿感。
- 健脾消食: 木香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能促進消化功能,減輕胰腺負擔。胰腺炎患者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木香可幫助消化吸收,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總之,木香在清胰3號方劑中起到了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胰腺疾病患者的症狀,促進其康復。
清胰3號方劑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導滯: 檳榔性溫,味辛,入胃、大腸經,具有消積導滯之功效。其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有助於排除積滯於腸胃的痰濕之邪,改善胰腺功能。
- 行氣止痛: 檳榔亦具行氣止痛之效,能疏通氣血,緩解因胰腺炎引發的疼痛。
因此,檳榔在清胰3號方劑中扮演着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的雙重角色,有助於改善胰腺炎的症狀。
清胰3號方劑中添加延胡索,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胰腺疾病常伴隨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延胡索可以舒緩肝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延胡索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胰腺炎引起的腫脹、疼痛有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延胡索在清胰3號方劑中,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起到緩解胰腺炎疼痛,促進消腫的作用。
「清胰3號」方劑中使用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下通便,清熱解毒: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之效。其能促進腸道蠕動,排除宿便,並清除腸道積熱,有助於改善胰腺周圍環境,減輕炎症反應。
- 軟堅散結,消腫止痛: 芒硝亦有軟堅散結之功效,能化解積聚於胰腺周圍的痰濕瘀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腫脹疼痛。
總之,芒硝在「清胰3號」方劑中,通過瀉下通便、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等作用,共同發揮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胰腺疾病的目的。
清胰3號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胰腺炎的疼痛: 白芍具有鎮痛作用,能夠緩解胰腺炎引起的劇烈疼痛,尤其是上腹部疼痛。
- 抑制胰腺分泌: 白芍能抑制胰液分泌,有助於降低胰腺負擔,減輕炎症。此外,白芍還能調節血壓、改善微循環,促進胰腺炎症的消退。
因此,在清胰3號方劑中加入白芍,可以有效地緩解胰腺炎的疼痛和炎症,促進患者的康復。
清胰3號方劑中加入使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消積化滯:使君子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滯氣的功效。胰腺炎常伴隨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使君子可幫助消解積滯,改善消化功能,減輕胰腺負擔。
- 殺蟲止癢:使君子具有驅蟲止癢的功效,可治療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感染。部分胰腺炎患者可能伴隨腸道寄生蟲感染,使君子能起到驅蟲作用,改善腸道環境,促進胰腺功能恢復。
「清胰3號」方劑中加入苦楝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苦楝皮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胰腺炎引起的發熱、疼痛、腫脹等症狀,苦楝皮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 利濕化瘀,疏肝理氣:苦楝皮還能利濕化瘀,疏肝理氣,有助於改善胰腺周圍的淤血和水腫,促進炎症消退。
總體而言,苦楝皮在「清胰3號」方劑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及利濕化瘀、疏肝理氣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胰腺炎的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胰3號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合併膽道蛔蟲的急性胰腺炎」,屬中醫「蛔厥」或「腹痛實熱證」範疇。其病機為蛔蟲上擾膽道,阻滯氣機,引發濕熱瘀結、腑氣不通,進而導致胰腺區域(中焦)劇痛。方劑結合「清熱通腑」與「殺蟲安蛔」兩大治法,既緩解急性胰腺炎症狀,又針對蛔蟲病因。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瀉火、通腑止痛
- 梔子:清三焦濕熱,瀉火除煩,針對胰腺炎之濕熱內蘊。
- 芒消(芒硝):鹹寒軟堅,瀉下通便,導滯熱從大便出,緩解腑實壅塞。
- 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與木香、玄胡協同舒緩痙攣性腹痛。
2. 行氣活血、通滯解鬱
- 木香:行脾胃滯氣,減緩脘腹脹痛。
- 檳榔:破氣導滯,兼能殺蟲,助芒消通下積滯。
- 玄胡(延胡索):活血行氣,專治「一身上下諸痛」,改善氣血瘀阻之劇痛。
3. 殺蟲驅蛔、標本同治
- 使君子:甘溫殺蛔,消積健脾,專攻腸道寄生蟲。
- 苦楝根皮:苦寒有毒,驅蛔力強,與使君子協同迫使蛔蟲下行排出。
- 檳榔:輔助殺蟲,並借其下行之力促蛔蟲隨大便排出。
方劑配伍思路
- 攻下與行氣並用(芒消+木香、檳榔)→ 通腑瀉熱,解除胰腺炎之腑實。
- 殺蟲與止痛兼顧(使君子+苦楝根皮+玄胡)→ 直擊病因(蛔蟲),緩解症狀(疼痛)。
- 清熱與養陰並行(梔子+白芍)→ 防燥熱傷陰,柔肝緩急。
三、推論現代適應症
此方除傳統所述「膽道蛔蟲併胰腺炎」外,推測亦可用於:
- 膽源性胰腺炎(因膽管阻塞誘發)。
- 腸寄生蟲引發的急性腹痛(伴隨便祕、濕熱症狀)。
- 氣滯血瘀型腹痛(見脹滿、拒按、舌紅苔黃膩者)。
注:方中苦楝根皮有毒,需嚴格控制劑量,並遵醫囑使用(此處僅就古籍原方分析,不含現代臨床建議)。
傳統服藥法
梔子15克,木香15克,檳榔15克,玄胡15克,芒消(沖服)15克,白芍24克,使君子24克,苦楝根皮15~30克。
清熱止痛,殺蟲驅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腸炎等消化道疾病者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服用本方期間,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胰3號, 出處:《古今名方》引遵義醫學院經驗方。 組成:梔子15g,木香15g,檳榔15g,玄胡15g,芒消(衝服)15g,白芍24g,使君子24g,苦楝根皮15-30g。 主治:清熱止痛,殺蟲驅蛔。主治:合併膽道蛔蟲的急性胰腺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